刘氏兄弟

提起刘洪溪这个名字,估计连相声爱好者都感觉陌生。他因为身体的缘故,已经退出江湖二十多年了。当年从事专业的时间也不长,大概四五年左右,其他时间都活跃在业余文艺舞台上。

他今年七十六岁,曾经是一位非常优秀的捧哏演员。其相声技艺跟现在许多著名老艺术家比起来,绝对不在其下。为什么没成名呢?命呗。

刘洪溪出生于北京天桥的艺人家庭,父亲刘醒民是天桥醒民京剧团的创始人,一个人能同时演奏多种乐器。母亲是中国最早的京剧女花脸,唱金派。

刘洪溪从小受家庭熏陶,酷爱相声艺术。十几岁的时候,拉洋片艺人大金牙劝他在天桥从事专业演出,但是刘洪溪生性追求稳妥,觉着挣死工资更踏实。于是他考入北京电子管厂当了工人,业余时间到文化宫演出。

后来成立了燕京曲艺团,他和弟弟刘洪沂一起加入,随团到全国各地演出,场面非常火爆,谁都不愿意在他们后面演。因为他们的节目太火爆,在他们后边演,要是节目质量差点儿,观众真不买账。

好景不长,没过几年燕京曲艺团解散,兄弟二人也各奔东西。刘洪沂老师在社会上漂着,各处演出,后来落到了北京曲艺团,在首届电视相声大奖赛上获得二等奖。刘洪溪老师考虑的是家里有两个孩子需要抚养,没固定收入不行,于是就回到电子管厂当了工人。

以刘洪溪的艺术造诣,如果跟刘洪沂一起四处演出,最后一起进北京曲艺团,一起参加比赛,肯定也能得奖,也能成为著名的专业相声演员。但是他选择去了工厂,结果只能等到第二年参加业余相声大赛,虽说作品很好,也得了奖,但是影响可就小多了。性格决定命运,他的性格太过保守,所以命运里也就没什么大的亮点。

丁广泉老师的相声队解散之后,我四处寻找演出机会。当时的崇文文化馆有个曲艺队,经常到京郊各地商演,我就参加了这个曲艺队。

刘洪溪老师也在这儿演出,那时候他和一个叫梁宝奇的业余演员表演双簧。

梁宝奇也是电子管厂的工人,是曲艺业余爱好者。前两年听说梁宝奇遭遇车祸,被外国人骑摩托车撞倒身亡。据说去世前两天,有人请他参加演出,他说了,“我演出干吗?我孩子都上班了,以后用不着钱啦!”这句话真应验了,几天之后他真用不着钱了。

那时候刘洪溪才四十多岁,就提前退休了。说起这提前退休,是他唯一做的一次大胆抉择。他得了业余二等奖之后,和单位请假,跟着保定一个草台班子演了一个月。挣了几千块钱,人家拿他们当明星似的捧着,感觉挺滋润。

刘洪溪一想,“这比上班挣得多多啦!我这辈子就因为优柔寡断失去了不少机会,这次一定得当机立断。”他痛痛快快地跟单位辞了职,准备跟着这个团大干几年。没想到等他辞职了,这个团也解散了,他跟梁宝奇两个人,又被搁在旱岸上了。

我喜欢刘洪溪老师表演的双簧。那时候的演员都比较保守,像双簧这种绝活儿,是不肯轻易传授给别人的。但是刘洪溪老师很开通,把我叫到他们家,一招一式地教我。

他在天桥长大,经常看双簧艺术家“大狗熊”的表演,所以教的双簧挺正宗。后来我跟付强去南方演出,语言沟通有障碍的时候,就拿出双簧来应付,场场火爆,给我们赚了不少钱。

刘洪溪老师的家道小康,夫人、女儿人都挺好,每次我去学相声,他都留我吃饭。他做炸酱面一绝,不但酱炸得好,放的菜码也齐全。他经过研究考证,说能够做菜码的菜一共有一百零八种。当然了,每回就选其中的几种,都凑齐了人就撑死了。

越是没干上这行的越是爱这行,我到刘洪溪老师家,他跟我聊的都是相声。就在花家地他那间不大的屋子里,一聊就是一天。在他们家吃两顿饭,等走的时候已经天黑了。那时候我对相声也是特别着迷,所以那间小屋成了我的精神家园。

刘老师还经常四处搜罗好的相声录音,和我一起欣赏。别瞧他说了那么多年相声,还是特别爱乐,听到精彩的包袱,乐得直不起腰来。

刘老师挂在嘴边的话就是,“有屁股不愁挨打,一定要多上节目。”有段相声叫《望子成龙》,他认为非常适合我表演。那是一九八几年,网络还不发达,必须得找着纸质的本子。他回忆起某人曾经演过这个段子,就骑车一个多小时找到人家。那个人也是好几年前演过这个节目,本子不知道收哪儿啦。他就逼着人家翻箱倒柜,最后终于找到了,纸都发黄了,已经破旧不堪。

刘老师如获至宝,又骑车赶到我家,把本子交给我。然后他就一直督促我上这个节目,还把我叫到他家去帮着排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