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第2/3页)

奥地利军队不能打仗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军队当中的各个民族太多,语言太多,大家说话互相也听不懂,文字也看不懂,信仰的也不是一个宗教,开战以后都是各自为政,谁都不顾谁,这样的军队怎么能凝聚得起来呢?所以当时在德国统一的时候,如果奥地利想要加入,那就有一个前提条件,就是你得把其他的民族都放弃,只有日耳曼民族可以加入,咱们成立一个德意志帝国。但奥地利因为拥有这么大的一个帝国,当然不会放弃对其他民族的统治,于是奥地利在德国统一的时候就没有加入到新成立的德意志帝国中去。虽然奥地利与德国完全是同一个民族,讲同一种语言,拥有同一种文化,以至于有很多作曲家都搞不清楚他们到底是奥地利的还是德国的,但最后奥地利并没有加入德意志帝国。奥地利本来应该是个世界级的大帝国,在《圣日耳曼条约》签订以后,被整个肢解,最后只剩了这么点儿领土,没有了出海口,连平原都很少了,就剩下在山里的这么一小块领土。

关于《圣日耳曼条约》,虽然在我们的历史课本当中讲得并不多,但是实际上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条约,它决定了欧洲现在的版图,也埋下了欧洲在二战期间、冷战期间以及战后的大量的祸根,最终决定了今天的欧洲分成了这么多小国。这个条约在其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今天在这里稍微给大家梳理了一下。

| 雄才大略的秦始皇去世 |

公元前210年的今天,一代雄才大略的皇帝秦始皇去世。中国历史上有好几位有雄才大略的皇帝,毛主席有诗曰“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秦始皇是排第一的,那确实是雄才大略。秦始皇当时灭了六国,结束了春秋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统一了中国。他创立的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和郡县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他北筑长城,使长城成为中华文明的象征。他还统一了文字、货币、度量衡。秦始皇不愧是千古一帝。其实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出于平息战乱、防治水患、便于通商等要求,就产生了天下统一的强烈愿望。像孔子、孟子、荀子、韩非子等著名思想家都主张统一天下,如荀子提出“四海之内若一家”的想法,而《礼记?中庸》更托名孔子讲出“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的名言。秦始皇作为一个拥有雄才大略的皇帝,统一了中国,开创了延续了两千年的中央集权制、郡县制,并且进行了“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的改革,就是让全国统一思想。秦始皇的这种做法就是为了让全中国不能像刚才讲的南斯拉夫那样。如南斯拉夫的塞尔维亚人与克罗地亚人,原来实际上是同一个民族,讲同一种语言,但因信仰不同的宗教(东正教与天主教),采用不同的文字(基里尔文字与拉丁文字,基里尔文字即斯拉夫文字),结果分裂成为两个不同的民族。彼此之间不能相互理解,就容易分裂。而中国作为一个统一的大帝国要用同一种文字,要用同一种度量衡,这样大家相遇时就可以互相沟通、互相理解了,这些实际上也是把一个大帝国维系和凝结在一起的最重要的东西。

当然了,在中国也有一种很有趣的现象,就是所有这些具有开创性的朝代,最后都出现了短命的现象。当年秦朝开创性地制定了这些制度,而且很多制度一直延续了上千年,但是秦朝却是特别短命的一个朝代,只有几十年就灭亡了。秦朝之后就是汉朝,汉朝实际上并没有什么开创性的东西,它其实整个继承了秦朝的这套衣钵,包括郡县制在内的这些东西,但是汉朝延续了好几百年。而后来隋朝时又开始大刀阔斧地搞创新,隋朝最重要的创新就是建立了科举制度,科举制度在中国维系了一千三百年,隋朝还修了大运河,做出了各种各样的贡献,包括它的兵役制、租税制等,但是隋朝也很短命。所以从这儿也可以看出来,这些改革型的朝代都非常倒霉,就是你上来就高屋建瓴地搞这些东西,对于老百姓来说接受起来就有困难,特别是在短时间内搞许多超大型的土木工程与对外战争,使用民力过多过急,搞得老百姓不堪重负被迫揭竿而起,这才是导致这些朝代存在时间很短的最主要的原因。中国历史上的秦朝和隋朝都是很短命的朝代,但在历史上这两个朝代又是非常重要的朝代,它们都是建立新制度的朝代。后来的汉朝继承了秦朝的衣钵,延续了几百年;唐朝继承了隋朝的衣钵,也延续了几百年。秦朝和隋朝短命的教训也告诉我们,一个国家的改革要循序渐进,太过激进就容易出现这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