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1日(第2/3页)

丰臣秀吉在做了关白之后,目光比织田信长要长远一点儿,他自己心里就琢磨:“现在这一切都归我了,那我能干点儿什么更来劲的事儿呢?”于是他就想做点儿大事儿。他一想,这中国怎么一会儿陈胜、吴广一揭竿,你们就改朝换代了;一会儿陈桥兵变,就黄袍加身,你们又改朝换代了。你们这朝代好像换得挺容易的,那我也来试试得了。从这儿也可以看出日本人对中国历史非常了解,其实日本人长期以来都在学习和研究中国历史,恨不得比中国人还熟悉中国历史。中国有大量的史书失传了,后来很多都在日本找到了。当时丰臣秀吉就说,那我也来试试吧,看看我能不能再让中国改朝换代。当时他已经制订了要征服全中国的计划,决定先打朝鲜,然后进攻中国。当时朝鲜的宗主国就是大明帝国,于是中国出兵援朝,日本总共在朝鲜打了两次,可以说是胜负各一次,基本上打成了平手。丰臣秀吉非常地失落,心想,我这还没打到中国国境,光在朝鲜就跟人打一平手,我怎么能征服全中国呢?而当时中国并没有出动全国之力,只是派了辽东偏师李如松来和丰臣秀吉打,而丰臣秀吉可是出动了当时日本所有最精锐的部队,包括在后来的关原之战中出现的这些主将,像小西行长、岛津义弘等,全都出现在了朝鲜战场上。所以日本以倾国之力来挑衅中国,中国仅仅用辽东偏师就和它打了一平手。于是这丰臣秀吉连气带病,就一病而亡。丰臣秀吉一死可就要了命了,因为他的地位当时并不稳固,他一死马上各种人就开始蠢蠢欲动。于是德川家康就联络了当时日本关东一带所有的大名,大名就是那些土地或庄园的大领主,德川家康就想日本是不是也该是我的了,我是不是也该当征夷大将军、是不是也该当关白了?于是就爆发了这场关原之战。

关原之战简单说,就是以德川家康为首的关东诸军二十多个大名,大概有十几万人,和关西诸军在关原这个地方进行的决战。这场决战只打了一天就结束了,为什么呢?因为之前已经做了很多很多的准备,德川家康是一个非常有谋略的人,之前德川家通过联姻已经跟好几个大名都联络好了,然后通过封礼又联络了很多大名,而且他还买通了关西军中的五六个大名,这些人就准备在阵前倒戈。所以这场战争如果没有德川家康之前的这些准备,关东军其实是打不过关西军的。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后,也曾经请过德国的军事顾问到自己国家来。德国的军事顾问到日本以后,还专门看了当年关原之战的地图以及布阵图。看完以后,德国顾问说:“这么布阵的话关西军是必胜啊!”但是这场战争在德川家康的指挥下,确实是关东军取得了胜利。

关原之战奠定了日本之后二百多年的江山社稷,这场战役有点儿像我们当年的山海关之战,被称为“灭国之战”。当年在山海关战役中,吴三桂战胜了李自成,奠定了中国后来二百多年的历史。在关原之战之后,又经过了一些年,德川家康又彻底地剿灭了其他家族,包括小西行长、石田三成等都被抓起来斩首了。整个日本的近代史就是从关原之战开始,一直延续到明治维新,这就是所谓的“江户时代”。

| 中国媒介公布恢复高考制度 |

下面来说说1977年中国恢复高考制度。今天的年轻人根本不能体会恢复高考对那一代人来说有什么意义,也体会不到当年参加高考是什么感觉,因为整个时代已经经历了巨大的变迁。今天虽然大家对名校的招生还有很多争议,说为什么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招生的比例不一样,像清华、北大在北京招得多,复旦在上海招得多,南开在天津招得多,这对其他地区的考生不公平等,但是至少今天如果你只是想上大学,而不是非要上清华、北大、复旦这样的名校,那比当年可是容易多了。现在像北京、上海这些大城市高考的升学率已经超过了50%,那个年代可不一样,当时刚刚恢复高考,第一大学少,第二考生非常非常多,所以升学率非常低。

大家知道,整个“文革”十年都没有举行高考,1977年8月至9月,全国招生工作会议召开,决定恢复高考制度。从老三届开始插队下乡,然后一届一届积累下来,到1977年已经积压了十二届毕业生(1966—1977)。大家很难想象,那个年代有多少人怀着大学梦,有多少人在插队的时候一边种着地,一边还读着书,就梦想着有一天还能高考,所以恢复高考对当时的中国来说是极为震动的一件事情。到了1977年冬季,全国十二届中学毕业生一起参加高考,创下了年龄跨度的最高纪录,从十五六岁到三十几岁的全都进入了考场。在之前的那十年当中,很多很多年轻的学生永远失去了读书的机会,初中毕业或者高中毕业以后就开始上山下乡,当年我们称他们为“知识青年”,其实他们并没有多少知识,所以后来他们回城之后就出现了很多问题。当年恢复高考,给很多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带来了希望。最后那年能考上大学,也就是1977年冬季高考、1978年春季入学的那一批都是这十二届里最好的精英,所以大家看到各个学校77级、78级都产生了很多栋梁之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