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袍泽”不是朋友的代称

古文中经常出现“袍泽”一词,今天一些书面用语中也常常出现这个词,比如国民党将领卫立煌1955年发表了一封《告台湾袍泽朋友书》的公开信,人们多把“袍泽”误解成朋友,卫立煌这封公开信“袍泽”和“朋友”连用,可见“袍泽”并非“朋友”。

袍(páo)的本义是有夹层,中间有棉絮的长衣,后来作为外衣的通称。晚清四川的地下帮会“袍哥”就是着“袍”这种同样服色的民间组织。“泽”通“襗”,郑玄解释道:“襗,亵衣,近污垢。”亵衣就是贴身穿的内衣。“袍泽”的本义即外衣和内衣的合称。

“袍泽”一词出自《诗经·无衣》,全诗如下:

岂曰无衣?

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

修我戈矛。

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

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

修我矛戟。

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

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

修我甲兵。

与子偕行!这首诗的意思是:谁说没有军装?我跟你同穿一件外衣。大王要兴兵打仗了,赶紧整理好我们的戈矛,你我一致对敌。谁说没有军装?我跟你同穿一件内衣。大王要兴兵打仗了,赶紧整理好我们的矛戟,你我一起去作战。谁说没有军装?我跟你同穿一件下裙。大王要兴兵打仗了,赶紧整理好我们的铠甲和兵器,你我一起出征。

要说明的是,第三段又出现了一种服装——裳(cháng),是古人穿的遮蔽下体的衣裙,不分男女都穿,是裙的一种,不是裤子。

“与子同袍”,“与子同泽”,“与子同裳”,表明了同仇敌忾的决心,于是后人就用“袍泽”来称呼一同在军队中服役的同事,卫立煌的《告台湾袍泽朋友书》中的“袍泽”就是这个意思,跟“朋友”大有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