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二:第二次挑战者——伟大的威廉•威利斯(第2/6页)
有了“康铁基”号的经验,谁都知道长期在海上漂流的木筏最好是用轻木制造。
威廉•威利斯的木筏要使用直径80厘米的轻质圆木制造,但在厄瓜多尔,伐木工人为了便于从热带森林中运出木材,不愿意让这种轻木长得很粗,所以,寻找适用的木材要花费很长时间,而且还很难找到。威廉•威利斯租了一架小飞机在丛林上空盘旋,最后终于找到了所需的木材。被伐倒的轻木利用河水流送到瓜亚基尔,1954年4月2日,他开始在这里建造木筏。
“我根本不想按照一般格式造木筏,我有一只单人操纵的木筏就足够了。”
木筏上的主要设备是一个真正适用的舵,没有桨。他说:
“我需要一个转动舵板的普通舵轮,我请人造好了这样—个舵轮安装在木筏上。后来的航行实践证明:虽然许多水手说不行,可我的木筏仍然顶住了从后面打来的狂涛巨浪。”
和“康铁基”号一样,做木筏的轻木是用绳子捆在一起的。威利斯的木筏长10米,宽6米,上面装有两根桅杆和一根前斜桅,一个主帆和一个三角帆。木筏上有一个密封的舱房,头部大体呈三角形。
至于食物,威利斯决定不带科学计算热量的压缩食品,只带“马奇卡”和“拉斯巴杜拉”。他说:
“‘马奇卡’是安第斯山区印第安人经常吃的、用谷物粉制成的食品。印第安人把它做成丸子,不用锅灶和炊具加工就可以吃,据说它能使人产生像骏马一样的力量。印第安人通过空气稀薄的山区运送沉重的货物时,总是不住嘴地吃‘马奇卡’。至于‘拉斯巴杜拉’则是一种原糖。有了这两种食物,我相信是可以坚持下去的。”
不过威利斯后来还是带上了一个炉子,说是“为了烤鱼用”。他把450升淡水分装在连接起来的几个木桶里。所有前来观看木筏准备情况的人都摇头说:“这比‘康铁基’号更荒唐,一个人出海远航,根本是不可能的事。”可是,世上就有那么一些人,别人越说不可能,他就越要干。
1954年6月11日,造好的木筏由一艘客货两用轮船运到卡亚俄。木筏装上船时,差一点碰到轮船船头上,威利斯为救木筏,扑到船头一根柱子上用身体挡住木筏。他说:“我用尽了全身力气,觉得皮肤都要裂开了。事后我到船舱里检查自己的身体,发现得了疝气。但是我决定不告诉任何人,就算我的妻子也不让她知道。无论发生任何情况,都不能使我停止远航。”
泰迪•威利斯说:“我一直在卡亚俄等他,我们在一家旅馆里住了4天。6月22日,我们下楼吃过早饭回到房间后,我要他发誓不到澳大利亚去,他答应说可以在萨摩亚群岛停泊。我们一走出旅馆,就被摄影记者们包围了整整两小时。我们在最后告别时,摄影记者又拍了许多照片。这时,我几乎不能控制自己了,然而我仍然强自镇静。木筏开始渐渐地离去。”
“当时她是强作笑脸向我告别的。”威廉•威利斯说。
像“康铁基”号一样,“七姐妹”号被拖送到离岸60海里的秘鲁海流中。“七姐妹”号是威利斯用希腊的星象名称给自己的木筏命名的。
这位孤身航海家在木筏上还带着别人送给他的两只动物,一只叫米齐的黑猫和一只叫艾齐的鹦鹉。米齐有时用绳子拴着,有时可以在木筏上随便走动。艾齐在鸟笼里,但有时也可出来活动,它总喜欢站在桅杆顶上。
威廉•威利斯写道:“如果是一只帆船,我就可以在舵舱里操纵它了,但木筏就不行,我必须同时进行多种操作,动作要准确,还要异常迅速才行。”
“七姐妹”号木筏随波上下平稳地漂浮前进。开头,最倒霉的“乘客”是那只小黑猫,它时常被海浪打湿。但它还是坚持住了,最后也适应了海上生活。威利斯给猫带的食品是罐头,给鹦鹉带的食品是玉米渣和香蕉。威利斯虽然动作灵敏又富于航海经验,但仍要克服各种困难。他写道:
“我在任何时候也不能只关心一项工作。我要看罗盘、要管帆,还得重复多次地做各种简单的工作,只要木筏一离开航道,我就得赶快跳过去掌舵。”
对于威利斯来说,最持久的考验是困倦,在远航过程中,他曾多次因未能克服睡意而睡了过去。还有三次由于其他原因离开舵位,任木筏随波漂流。但是,除了这几次之外,他从未正式睡过觉,只要是有风的时候,他总是在舵位上掌舵。天气越不好,他就越要留在舵位上。突然在瞌睡中惊醒,这是经常发生的事情。
木筏上的一切用具都不是很可靠的。炉子不好用还问题不大,可是计程仪也失灵了。威利斯只有一只怀表,这对于安排日常生活和计算航程已经足够用了。在他的航行笔记中,关于木筏的位置,从来都是准确无误的。遗憾的是,谁也没问过他是什么时候学会计算航程的。人们以为他会通过无线电联系来确定自己的所在位置,不过,他的无线电发报机根本就没有电池,只有一架小型直流发电机。因此,他发报时必须一手摇着发电机一手发报。实际上,比尔从来就没收到过一封电报,而他认为自己已经发出的电报中,也只有一份被人收到了,那是在他到达萨摩亚群岛的前两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