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每个人内心都住着一个永久长不大的孩子

每个人内心都住着一个孩子:

一个无忧无虑的孩子,不能让他太辛苦太操劳;

一个天真幼稚的孩子,不能让他太复杂太世故;

一个纯净善良的孩子,不能让他看到成人世界里太多的残酷。

这是个坚强的孩子,正常情况下他是有相当的自愈能力的,但他的能力又是有限的,就像橡皮筋,拉出去,收回来,弹性限度内是不会出问题的。若是逾越了这个弹性范围,拉出去,收不回来,这个孩子伤了,那么你就病了。

这个孩子就住在你体内,他的状态直接决定你的心态。

悦悦是个特别善良,非常乐观,治愈能力特别强的姑娘,她在北京工作和生活,父母在老家西安。自从去年老爸查出心脏不好,她就变成了小飞人,每个月都要飞回老家陪伴父母,哪怕只有三天的时间。悦悦是个非常孝顺的孩子,心思细腻,父亲的健康成了她生活中最大的事,平日里看到或者听到什么治疗心脏病的良方,她都要记下来及时叮嘱老爸,还经常给老爸买各种有助于心脏健康的食物。

其实悦悦的工作本身也很忙。即便如此,她也要撑着,竭尽全力给父母最好的关爱。而且,老爸越是身体不好,她越有危机感,发誓一定要两年内换套大房子,把父母从老家接过来,为了这事,悦悦没少和男朋友吵架,直至最后分手。

最近,悦悦突然抑郁了,她特别喜欢听奶茶咖啡的《越长大越孤单》,每次都是边听边哭,再后来她开始失眠,头发脱落得只剩下原来的三分之一。这下子悦悦才引起重视,心里好怕,悦悦先是看了中医,中医也挺神的,一把脉就说她肝气郁结,气血两亏。悦悦说自己吃得挺好的,也注意运动。医生告诉她,你心里有事。这一句话戳中了悦悦的痛点。的确,自从老爸得病后,她头上就像顶着千斤顶一样,很沉重。其实悦悦一直是个被爸妈娇惯的公主,从来没担当过这么多事。独生子女的责任感让她忽略了自己的内心感受,所以她一直不辞劳苦,有很多个周末,她明明已经很累了,不想动弹,可是一想到老爸曾经对她的好,就义无反顾地打飞的回到爸爸身边。

医生给悦悦开了些汤药,建议悦悦去看心理医生。悦悦本不想去,可是爱美的她为了尽快恢复先前的绿发如云,才乖乖地走进了心理咨询诊所。

悦悦本想和咨询师聊聊人长大后的事,谁知心理咨询师对她说的竟然都是和“孩子”有关的事情,再三强调每个人内心都住着一个拒绝长大的孩子。

后来,悦悦把自己的精力在老爸和内心那个孩子之间作了平衡性分配,生活轻松多了,心情也不焦虑了。那时候悦悦才知道,对父母是要尽孝,可是内心里那个孩子也得照顾周到。

当我们长大后,慢慢地步入成人世界,学习成人世界的生存法则,或忙于营生,或忙于爱护他人,长时间无暇顾及这个孩子,他过于劳累过于孤单,得不到应有的关照,他就起来闹,他会和你这个大人打架。比如你说,你是大人了,该像大人一样圆滑地生活。而他说,你还是孩子,你为什么活得不像自己?比如你说,我要好好照顾亲人。而他说,你连自己都照顾不好,何以照顾他人?总之,这个孩子和你不停地争吵,搅得你心湖涟漪阵阵,你就会感到成长的疼痛,有撕裂感。

如何照顾心里的那个孩子呢?

首先,我们要承认那个孩子的存在。

漫画家丰子恺说“我相信一个人的童心切不可失去。大家不失去童心,则家庭、社会、国家、世界一定温暖、和平而幸福。所以我情愿做‘老儿童’,让别人去奇怪吧!”每个人心中都住着一个小孩子,他或许就是你小时候的样子,也许你已经不认识他了,但他的的确确就生活在你的心里。他有时会控制情绪,让你做出些看起来“孩子气”的事,在感动难过的时候流泪,让你开心的时候开怀大笑,不会做违背内心真实情感的事。在鲁迅先生笔下,三味书屋,阿长,闰土,是他的童年回忆。鲁迅先生的文章总是被人认为有深刻的讽刺意义,然而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故乡》《少年闰土》等文章中,鲁迅先生一改往日犀利冷酷的笔锋,转而用温柔细腻的手法描绘自己的童年,捕鸟,在园子里玩耍,无不体现了鲁迅先生的童心。

像鲁迅先生这样的民族魂尚且怀念、渴望、歌颂童年,何况我们呢?所以,不想长大是一种对美好的向往,不能作为一个人没有责任感,一事无成的证据。

其次,不要逼那个孩子快快长大。

无忧无虑的童年通常是一个人最宝贵最怀念的回忆,很多80后、90后不想长大,喜欢装萌扮嫩,热衷于看动画片,坚持晚婚晚育,被外界认为是缺乏责任感的表现。这些看法,我认为不够人性化。众所周知,内心的成熟是需要一定时间磨砺的,断断不可“催熟”,而扮嫩装萌也不可说他们是不成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