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虚实第六(第9/11页)

吴起说:“派小股勇士锐卒攻击他,一交手就佯败而退,观察敌人的一举一动,如果他们追击我军,假装追不上,见到我们丢弃的兵器旗帜财物,假装没看见,那就是智将。如果他们倾巢来追,旗帜杂乱,行止纵横,又贪利抢东西,那就是将令不行,可以马上对他发起攻击。”

形之而知死生之地。

“形之”,就是让他现原形,让他暴露出军形来,上一句说的“作之而知动静之理”,就是形之的方法之一。

杜牧注解说:死生之地,就是战地虚实。我“多方以误”敌人,观察他的回应,随而制之,就知道死生之地。

张预注解说,我形之以弱,诱他进;形之以强,逼他退。在他进退之际,我就知道他所据之地的死与生了。

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

曹操注解说:“角,量也。”

杜牧注解:“角,量也。以我之有余,角量敌人之有余;以我之不足,角量敌人之不足。”

管子说:“故善攻者,料众以攻众,料食以攻食,料备以攻备。以众攻众,众存不攻;以食攻食,食存不攻;以备攻备,备存不攻。释实而攻虚,释坚而攻膬(cuì,同“脆”),释难而攻易。”要角量双方的人数、粮草、装备。他人比我多,粮草比我充足,装备比我强大,我就不要轻易攻击。一定要避实击虚,避坚攻脆,避难攻易。

战例是司马懿平定辽东。前面已经两次学习这个战例,这一条量敌之计,还和司马懿有关。司马懿征辽东,是四万人对阵公孙渊二十万人。前面学过,公孙渊派先锋数万在辽河设防,自己率主力为后援,连营数十里阻击司马懿。司马懿设疑兵牵制敌军,自己悄悄率精锐绕过辽河防线,直接围了公孙渊老巢襄平。这是“安能动之,敌虽深沟高垒,不得不与我战,攻其所必救也”之计。公孙渊被迫回援,途中三次被司马懿打败,退回襄平城固守。这是“围点打援,知战之地,知战之日”。

这时正是七月雨季,天开始下雨,下了一个月,司马懿按兵不动,一点也不着急。部下陈圭问:“当初孟达造反,咱们八部并进,昼夜不息,八天走了一千二百里,拔坚城,斩孟达。今天我们远征辽东,却反而安然不动,缓缓图之。我愚钝,实在看不懂。”

司马懿回答说:“这是角量敌人众寡和粮食多少。当初孟达人少,而粮食够吃一年。我军四倍于孟达,而粮食只够吃一月。以一个月的粮,对阵一年的粮,当然要快,所以不计死伤,必须拿下,那不是在和孟达打,是在和粮食赛跑,一个月拿不下我们就饿死了。现在我们虽然也是远征,但带的粮食充足,敌人却快没粮了。敌众我寡,敌饥我饱,和征孟达情况正相反。下雨不便作战,更好,大家一起耗粮食,急什么呢?”

三十多天雨停后,司马懿才开始进攻。城中无粮到了人吃人的地步,好多将领出降,司马懿攻破襄城,斩了公孙渊,平定辽东。

学我者生,像我者死

大家表面看见的,讨论的,都不是关键的。关键的两条,一是当时的前提、条件、情况,二是人家过去十几年几十年的功力积累。跟人学的人,往往第二条不具备,第一条不知道,光学个热闹,当然是白搭。

原文

故形兵之极,至于无形;无形,则深间不能窥,智者不能谋。因形而错胜于众,众不能知。人皆知我之所以胜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胜之形,故其战胜不复,而应形于无穷。

华杉详解

故形兵之极,至于无形。

“形兵”的“形”,是示形、佯动,佯动也可能随时变成真动,都不一定,是故意表现出来的假象,是李世民说的“多方以误之”。想方设法引对方误判,引对方失误,所以“形兵之极”,示形的极致,变化无穷,达到无形的境界,敌人无法判断,或接受了我们给他设计的“判断”。

无形,则深间不能窥,智者不能谋。

杜牧注解说:“此言用兵之道,至于臻极,不过于无形。无形,则虽有间者深来窥我,不能知我之虚实。强弱不泄于外,虽有智能之士,亦不能谋我也。”

即使有打入我方很深的间谍,因我虚实不露,深间也不能窥视。因我强弱不泄,纵有智谋之士,也想不出对付我的办法。

因形而错胜于众,众不能知。

“形之”,是示形误导敌人;“无形”,是我用兵的境界;“因形”,因,是因地制宜的因,因形,就是因形制敌,根据敌人的军形,来随机应变,定策取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