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解决人生焦虑的小学问 小学问,就是把知识积木化(第2/2页)
在此,请注意喔——“人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愿意做任何事”这句话本身其实就是一个知识碎片。细想一下,这句让我“被震撼到了”的话,它的内容完整吗?它的结构成体系吗?它是某个通过脉络推演而展示出来的学问吗?都不是。“大脑面对判断会想偷懒”这个概念是心理学中的一块积木,是我们在《小学问》里花五六分钟便可以讲清楚(甚至比这句话讲得透彻深入)的一块知识积木。
没错,只是积木。
但是,见识过这块积木后,却能让一位批判者震撼,让他开始联想,联想到自己读书时的一件往事,联想到学霸跟他说的另一个道理,让他醍醐灌顶。可见,碎片不是重点。只要你能把碎片当成积木,你就可以将几块积木加以组合,充分运用,最后拼成一套属于你的论述。
所以,别再说碎片化了,当今的知识应该是积木化。过去,我们有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学……当今,我们有法律经济学、社会心理学、社会经济学、法律社会学…… 过去,人们探索,期盼着所有碎片背后有一张由上帝描绘的完整而系统的最终图像。而今,人们操作,希望知识能更容易、更有效率地被使用。
一直以来——从《好好说话》到《小学问》,我们都在尝试着将大块的知识掰开揉碎,分析诠释,最后成为一块块可被拼组的积木。积木拿回来拼成什么样,都只看个人。甚至,有人手上玩着积木,一时不想拼凑,这都很正常。但若要因此批评,大呼知识这玩意非得一套一套的,不能积木化,不能拆开,那您将会错过的“震撼”与“醍醐灌顶”,又岂止咱们的《小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