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Make a Living——你真的理解“挣钱”这件事吗? 第二节 你知道自己挣的是哪份钱吗?(第2/3页)

以上这些分析,并非叫你忍气吞声,而是让你想清楚自己的职责。很多烦恼都是这样,一旦认清它其实是你必须付出的成本,也就没什么好烦恼的了。想想看,同样是情绪劳动,如果别人以一种积极心态去面对自己的分内事,而你总是牢骚满腹、不情不愿,觉得这是额外付出,那看起来是做一样的事,别人进步比你快,挣的比你多,有什么奇怪?

既然除了脑力劳动、体力劳动,还存在着“情绪劳动”和前面提到的“风险劳动”,那么相应的,所谓“工作能力”,也应该根据工作性质的不同来进行评估。

在这方面,很多人都有一个误区,就是把工作能力当成一项静态的和绝对的指标,以此认定别人跟自己能力相同,所以就不应该挣的比自己多。但是这样比较起来,你难免要失望,因为有大把跟你学历差不多、资历差不多,甚至连毕业学校都一样的人,在面对工作的时候,比你更加游刃有余,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当你遇到这种看似不公平的现象时,要知道,这很有可能是因为对方比你更善于自我定位,使自己的能力发挥了最大效用。而这就需要围绕具体工作的性质,用综合性的思路来进行自我评价。

首先要指出,工作能力不是孤立的,不是像考试时那样,每门各有一个单项指标,而是一个综合考量,有所侧重的体系性认知。 换句话说,工作能力不是为了让你在某个项目上把人比下去,它唯一的目标就是把事情做好。所以,任何一项能力单独拿出来都是没有意义的。一般来说,由于每项具体工作都是脑力劳动、体力劳动、风险劳动、情绪劳动的综合体,所以对于所谓的“工作能力”,也要综合考虑你的工作要求才能做出判断。

就拿我们《小学问》这本书的出品公司“米果文化”来说,课程总监黄执中,智商高、想法多,脑力劳动这方面能力极强,我们的产品基本上都是围绕他的理念来设计。可是,既然这么聪明,让他当CEO好不好呢?不好。因为公司的日常管理需要天天上班,有很多琐碎的事要处理,而他的情绪劳动能力极差,心里一觉得烦,少爷脾气就会发作,抛下一切去打电动,谁也没法逼他干活儿。反过来说,米果文化CEO胡渐彪正好极其自律,非常抗压,什么也影响不到他的心情,情绪劳动的能力极强,所以整个公司上上下下的事,正好都可以交给他来统筹。至于风险劳动,也就是“干赔了怎么办”,这是董事长马东老师最需要操心的事,而马老师最厉害的地方,就是他在重大问题上的冷静和果断。

所以你看,每个人对自己能力的评估,都是依照工作要求来进行的,而且都是综合性的,不至于人人争当CEO,个个想当董事长。有这样的思路,才能对自己进行正确定位。天生你材必有用,看你会用不会用。很多乍看起来根本不重要的能力,真做起事来反而会变成重点;很多你觉得好到爆炸的能力,也不一定就能让你适合一个岗位。那些天天念叨怀才不遇却始终一事无成的人,如果不是自大,那就一定是因为点错了技能树,没有在正确岗位上发挥自己的天赋。

进一步来说,理解自己的工作性质,也能帮助职场新人尽快度过迷茫期 。举个例子,有人来信问我们:“我的领导有强迫症,老是在我对新事物进行了解之前就告诉我方法,顺带数落我一下,我表示压力好大,觉得自己智商是负数,越来越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适合这个岗位,我该怎么办呢?”发现没?这位同学的困惑就是因为误解了劳动的性质,从而也误解了自己的能力。一个新人有不懂的事很正常,可是你在职场上求指导,跟在学校里不同。时间有限,任务优先,你的领导不可能等你自己想明白了然后再教你,而且也不可能永远和风细雨完全不数落你。所以这位同学真正的问题不是“智商是负数”,而是情绪管理能力不足,说白了就是太玻璃心。而真正应该努力的方向,是加强情绪劳动能力。特别是如果你的本职工作就是秘书之类的助理性职位,那你更要注意培养自己这方面的能力。知道问题出在哪里,才有前进的方向。

再进一步说,能够把脑力劳动、体力劳动、情绪劳动和风险劳动以特别的方式组合起来,也可以成为你在职场上出奇制胜的法宝。 比如说,作为脑力劳动者,想要成为最顶尖的专业人士,难度很大。但是,如果你在脑力劳动的基础上,还能再加上情绪劳动方面的优势,那么同样是技术人员,你就会是唯一一个比较能耐得住性子,能跟什么都不懂的甲方仔细沟通,讲到他们懂的人。而这种既懂技术又能顺畅跟客户交流的技术人员,就会比普通工程师值钱得多。再比如说,很多羡煞旁人的金融和咨询行业的金领经常会抱怨,说自己从事的其实是“体力劳动”,这还真不只是开玩笑。因为他们的工作看似光鲜亮丽,学历门槛高、专业性强,可是入行之后,真正比的不是脑力,反而是谁更能持续高强度地工作,谁更能加班、更能出差、更舍得玩命,这就变成了拼体力的游戏。可怕的既不是脑力也不是体力,而是别人拿出体力劳动的架势,来跟你拼脑力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