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Make a Living——你真的理解“挣钱”这件事吗? 第四节 工作让人烦,你该怎么办?
上班真的很难让人快乐。最可怕的还不是工资低,而是看不到希望,觉得自己现在的工作学不到东西,只是在低水平不断重复,没有上升空间,这就是所谓“高频重复工作”的噩梦。
这种想法当然无可厚非。但是你需要认真思考一个问题:高频重复工作很可能是职场起步时的“必要之恶”。 也就是说,虽然谁都不喜欢,但必须得这么做,不然会有更大的问题。有人可能会不服气,没有成长,难道还要硬扛?可是你要明白,初入职场时,很多事本来就不是为了让你成长,而是为了展现你的修养、耐心、意志力以及心智成熟度。连孙悟空这种上蹿下跳的角色,都硬是先在菩提祖师门下干了七年杂活才学到真本事,这种心性的锻炼,谁又能少得了?很多时候,老板先要通过细节上的工作态度,来判断你是个什么样的人。一次又一次看起来雷同的烦琐任务,其实都是考验的一部分。太介意工作的重复性,不仅会被领导评价为浮躁和缺乏弹性,还会错过职业生涯发展的最好时机。进一步说,高度分工的商业社会,其实每个人都在做着重复性的工作,只是重复周期不同而已。有人每天处理200张单据、装订300份合同、打200个面试邀约电话,这是短时间内的重复。负责招聘的HR每年到了秋天就要开始做全国高校巡回招聘,学校的老师带完一届后又是新一届学生,要备课的知识点依然没变,这些都是周期稍长些的重复性工作。与其羡慕别人为什么能有敏锐直觉和识人之明,为什么讲起深奥的道理能够如数家珍、信手拈来,还不如从这些重复性的工作入手培养自己的能力。
高频次重复性工作会让你的大脑形成惯性的从应激到反应的直接通路,把别人必须要在有意识状态下进行的工作,切换成在无意识状态下也能完成的工作 。这就好比我们第一次学车时,总是战战兢兢、全神贯注,一年之后,刹车、转向灯、起停车,都几乎不用思考,一边跟朋友聊天一边开车照常没问题。这就是高频次重复带来的能力。
面对进阶性的工作,这种无意识思维的锻炼还有更大的意义。比如说,如果在一个大公司从事人事管理、行政管理等事务性工作,虽然也是高频重复,但可以积累对这个领域的敏感度,结合自己在工作中的学习,很容易成为一个领域的技能高手和专家。像那些王牌飞行员,总是标榜自己有几千个小时的飞行时间,就是这个道理。
当然,谁都希望自己能做一些更有创意的工作,而且一般来说,重复性的工作所需技能较低、替代性强,收入也相对较低,更容易形成习得性无助和工作倦怠。那么,怎样才能更上一层楼,得到那些进阶性的、更有创意的工作呢?
这里你首先要明确一个概念,叫作“有为才有位” 。也就是说,你先要做出这样的工作,才能得到相应的认同。比如我们有一个朋友,刚工作时做培训助理,做内部开发课程的评审工作,一个典型的高频重复工作,因为他所需要的只是机械地抄表算分而已。可是这个人比较喜欢动脑子,他发现之前的评价标准过于粗放,仅有课程、讲授两个维度,于是他琢磨好久,搞出一个评分表,里面增加了创新性、实用性、覆盖率、电子化等多个维度,针对不同类别的课程设定差异化权重比例,给几个咨询公司的专家看,一致点赞。这就是在低水平重复工作里自己给自己创造机会。如果你的工作也很粗放,不妨用分析式思维,解构工作目标,让管理更加精细化、品质化。
当你不满意高频重复工作的时候,要知道两件事:第一,高频重复工作也有自身的合理性,在某个阶段你甚至必须忍受;第二,如果你想从事进阶性的、更有创造性的工作,必须清楚意识到它所带来的压力和挑战,并在现有工作之中,先给自己找到机会,展示出自己的创造性,再谋求进一步的发展。
前面我们提到一个概念,叫作“工作倦怠”,这是高频重复劳动最大的副作用,也是工作让人心烦的主因。这个概念源自纽约大学的一项心理学研究。在对服务业和医疗领域的研究中,人们发现这些社会服务性职位需要较多的情绪性工作,面对较多人际压力源,长年精力耗损,使得工作热忱容易消退,进而产生对人漠不关心以及对工作持负面态度的症候,也就是所谓的“工作倦怠”。说得形象点儿,如果你每天下班到家往沙发上一躺,觉得万念俱灰,压根就不想动,对于今天的工作得失,放假到哪儿去玩一点儿兴趣都没有,那你很可能就是工作倦怠了。有人总结了个顺口溜,说它的典型症状是:早晨不想起床,上班像赴刑场,工作缺乏冲劲,挫败焦虑紧张,不想朋友社交,害怕电话声响。有人可能会说,这不就是懒吗?还真不是,二者的区别在于,懒是一种持续的性格特征,而工作倦怠则是阶段性的心理改变。比如以前日以继夜地加班,现在上班懒懒散散;以前信心十足,现在畏首畏尾。怀疑工作的意义,怀疑自己的贡献,怀疑自己的能力。不单是看工作不顺眼,甚至是看自己都不顺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