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Attractive——情与爱的科学小秘密 第一节 早恋为什么禁止不了?(第2/3页)

真诚的赞美,永远是接近内心的捷径

四、相似性

我们更容易喜欢上那些和我们一样的人 。这种偏好,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但人们很少注意。比如,在美国费城(Philadelphia)和弗吉尼亚(Virginia),名字叫Philip和Virginia的人不成比例地多;而地理学家(geographer)之中,最常见的名字则是George和Geoffrey。如果问这些人为什么起这个名字,为什么搬到这个州,为什么学这个专业,对方不一定会意识到是因为这种相似性。但是统计数据表明,这是一种客观存在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反过来说,展现相似性,同样也是一种示好的表现。比如说,一起交谈的人里,地位低的会不自觉地模仿地位较高者的表情和动作,对你有好感的人会特别积极地回应你的情绪和话题,领导讲的笑话总是会特别“好笑”,群里回复“哈哈哈哈哈哈”的比回复“哈哈”的对你更上心。就连俗话所说的“夫妻相”,也是因为一方面我们会被跟自己相似的人吸引,另一方面也比较容易被喜欢的人影响,做出跟他们一样的表情,久而久之,真的越长越像了。

当然,也有人说同性相斥,异性相吸,差别越大的人,反而越容易在一起。这个说法,有四分之一是正确的——差异性中的“互补”部分,在两性关系的后半程,特别是在后半程中发生矛盾时,是很重要的。也就是说,直觉上,我们更喜欢和我们相似的人,但从长期相处的角度来讲,大处一样、小处不同的人,更容易化解矛盾,更适合长期相处。在前一个阶段,也就是两人开始交往时,共同话题越多,三观越契合,聊得越开心,也越能建立稳定的情感关系。但是,交往时间长了,你们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就从“是否契合”变成“是否能持续产生新鲜感”,以及“出现矛盾时如何化解”,于是“互补性”就变得非常重要。比如爱好上的互补,能保持两人活动领域的相对独立。这在前期固然会产生“玩不到一块儿去”的问题,但在情感的稳定期,却能避免厌倦感和互相挑剔。而性格上的互补,在前期固然会导致两人“不在一个频道上”,但是在遇到矛盾冲突时,不在一个频道,反倒能避免双方针尖对麦芒、气头上话赶话,让局面变得不可收拾。

但是,要注意,这里说的是“互补性”,而非单纯的“差异性”。一个爱社交一个爱居家,你主外我主内,这叫互补;一个喜欢直接沟通,一个喜欢闷声憋着,这显然不是互补,双方完全不能互相满足需求。归根到底,我们喜欢的是能让我们快乐、能给我们提供支持的伴侣,而不是差异性和新鲜感本身。

五、障碍

这个因素,跟前四项都不一样,它根植于人的逆反心理。简单说就是:越得不到的越想要,越有人反对就越坚定 。有人把这种行为模式叫作“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Romeo and Juliet effect)”。如果没有长辈营造的紧张感,哪有年轻人轰轰烈烈的爱情?张爱玲也说,不管红玫瑰白玫瑰,娶到手的就黯然失色;可望而不可即的,才有资格成为心口的朱砂痣、床头的明月光。这是另一个人生阶段的“障碍”所导致的心理吸引。

身边最常见的案例,就是早恋。校园环境本来就给青少年提供了以上所说的接近性、相似性、互惠性的优势,再加上老师家长三令五申、无所不用其极的防范与惩罚的“障碍”,简直就是天然的爱情催化剂。不过,早恋之所以大多不靠谱,也正因为这个环境太适合谈恋爱,吸引力的触发条件太充分,导致任何两个人都可能产生情愫,反而没办法了解两人合不合适、是不是真心。

由此可见,“障碍”这个因素,往往也带有一定的危险性。障碍毕竟是暂时的,逆反心态毕竟也不是爱情。当你意识到对方的吸引力纯粹来自“得不到”时,一定要多加小心。当然,除了保持警惕,还有一种合理的方式可以正向利用这种心态增加自己的吸引力,那就是“展现自己是个很受欢迎的人”。一个人越是受欢迎,就意味着成为其亲密的朋友/恋人的难度越大,而这本身就是一种“障碍”。社交场合中你常会发现,很多人都乐于标榜自己“应酬多”“忙不过来”。虽然他们大都是以抱怨的口气说自己是在“瞎忙”,但其实质上的目的,是想通过“我很受欢迎”来进一步增加自己的社交魅力。在两性关系中,这个原则同样有效,适当地展现自己的异性缘,只要不带“花心”的态度,是会起到正面作用的。

这里有两个误区,一是在被追求时“欲擒故纵”,显得自己很难接近,希望以此增强对方的兴趣;二是在追求别人时表现得死心塌地,希望通过证明自己的专一重情,打动对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