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慈悲(第8/10页)
自然是不好……
母亲说:要不你还是读书给我听吧……
他给母亲读过很多书,包括我的。
他给我发过视频来着,视频里老太太在抹眼泪,他恨恨地用哽咽的语调在一旁骂:写的这是什么破书啊这是……老惹我妈妈哭!
跟我有个蛋关系啊!赖到我头上干吗?
我妈读我的书就不哭!
气着的不止我一个人,我就不是个挑事儿的人——有个朋友气得比我厉害。
那一遭老潘带母亲去台湾玩,一并带上了朋友家的老太太。
他陪着俩老太太逛街,从台北到台中再到台南,想吃什么给买什么,走得再慢也不嫌烦。
俩老太太有时候忽然就不见了人影,他满夜市狼窜着找人,急得满头大汗,一回头,背后跟着两个捂嘴偷笑的老太太。
鹿港小镇那一站是他专门安排的,俩老太太都很激动:唱了那么多年歌,终于来了……
朋友家的老太太尤其激动,她拨通自己儿子的电话,拖着哭腔说:
儿子,妈白生你了……
她说:孝顺归孝顺,可你从来都不带我出来玩,你看人家小潘……
其实在陪伴妈妈这方面,老潘着实可圈可点。
他说妈妈年龄大了,视力不太好,看书看电影太伤神,不如带她看实景。于是他带老妈去旅行,完全自由行,慢慢地走,不着急。
他用这种方式让母亲多了解外面的世界,知道更多好玩的事情。一路上他凡事都会咨询母亲的意见,请她拿主意,于是母亲愈发觉得自己很有用。
他这几年带妈妈去了国内许多地方,包括香港和台湾,每次在机场,他都把妈妈抱到行李车上,撅着屁股推着她跑。
他长得像熊,跑起来地动山摇,妈妈坐在行李车上捂着帽子哈哈笑。
这个老孩子其实很好哄。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价值观,如果很难做到相互理解,那就尽量互相谅解。
若做到谅解也很难,那就学会哄。
哄人是门艺术,要诀是好好说话。
其实所有的老孩子都很吃哄,哄了就比不哄强。
(十)
我这几年不常去拉萨,却常见老潘。
他每次下到内地都会跑来和我见一面,大家吃个火锅聊聊天,逛逛琴行和书店。
其实我真的不太乐意和他在内地相见。
每次见面他都会从怀里掏出条哈达,以极其文艺而浮夸的动作给我系在脖子上。
洁白的哈达飘飘,小马哥似的,上海滩一样……
我压低帽檐儿走在大马路上,路过的人你笑什么笑,打哭你信不信……
说好了下次不许再这么隆重了,我是真的脸皮儿薄,可下次老潘依旧一见面就伸手往怀里掏……
按藏地规矩,献哈达是种朴素而美好的情感表达,我没办法拒绝老潘,那样太不礼貌。
其实在我认识的人里,收到过哈达最多的是老潘。
差不多有5000条。
5万里路5000条。
哈达来自藏区的老师和孩子们。
老潘和他的朋友们一起帮扶援助过100多所小学,遍布那曲、当雄、日喀则、山南、昌都……海拔大都在4500米以上。交通自然是不便,基本是沙石土路和搓板路,他们却平均每所学校都会跑上两三趟。
第一趟实地考察,与校方建立信任,让沟通变得平等顺畅。
第二趟去解决问题,如物资发放、校舍修葺、特困学生核实、患病儿童义诊、支教老师输送。
第三趟是跟进和监督,这是规定环节,路再远也不能省略。
如此这般,才算初步帮扶援助了一所学校。
每年跑的山路差不多上万公里,他们连跑了5年,推辞不掉的哈达收了5000多条。
那些哈达囤积在老潘家,他就住在书店楼上,一推门就能看到。
老潘不让人给那些哈达拍照,好几次对外解释说,他只是托管,这些哈达并不属于他,而属于他身后的那些朋友,是大家无时无刻不在伸出援手共同付出,才有这么强大的援助力量。
他说他起到的只是发掘、执行、监督的作用,让大家的心意落到实处而已,如果没有大家咔咔掏银子,这些事儿也就干不成了,他在其中真不算什么……
我个人认为他没必要解释那么多,行了善自当享福报,坦然受之就好,搞得这么谦逊干吗?生怕被别人当成个好人是不是?当个好人很丢人吗?
后来细想想,倒也能理解他:
这是个盛产道德法官的时代,流行把公德和私德捆绑,是誉是毁是逆转,世人热衷一边倒,爱当墙头草,于是好人畏惧被高尚化,谦虚和低调成了最基本的自保。
……如果所有的事情,都像献上一条哈达那么简单就好了。
算了,接着讲故事吧,省得惹来二B喷子瞎吵吵,行行行,你都对,你赢了我输了好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