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权利对等,才能享受亲密关系(第3/4页)

+•延伸思考

一般人的想法是:我与父母之间是不平等的,所以我需要的,是在权利不对等时,能说服对方的话术。而情商高的人想的是:我与父母之间是平等的,所以我需要的,是在权利对等时,方便彼此沟通的话术。

权利是被赋予的,是别人给你的。子女之所以怕爸妈不同意、怕爸妈生气,本质上不是因为爸妈天然有权利,而是子女出于尊敬和爱戴,赋予了父母“可以伤害我”“可以命令我”的权利。

建立亲子之间的平等关系

平等这件事,

不是等爸妈先接受了,

再赏赐给你的。

〇•可能遇到的问题

父母总是在言语上羞辱我、打击我,否定我的决定、我的爱好,甚至我的正常情绪。在这种情况下,还有可能跟他们建立平等的关系吗?

常见的做法:不反击、不接纳、不防守。

更好的做法:成年人的反应——反击、接纳、防守。

?•为什么要这样说

上一篇提到一个观念:平等。也就是说,子女跟父母的沟通,应该是平等的两个成年人之间的对话,而不是子女去哀求父母的批准。把这个观念延伸一下你就会发现,几乎大部分亲子问题,都跟平等关系的缺失有关。

举个例子,很多人都常常听到爸妈这样讲:“你买的这是什么衣服啊,难看死了”“你做的菜这么难吃,怎么嫁出去啊”,又或者是“一回到家什么活儿也不干,就知道看电视”。通常听到这些话,做子女的会感到很委屈、很受伤。可是,假设同样的话,说的人是你的好朋友,你会怎么处理呢?

比如,当你朋友说:“你买的这是什么衣服啊,难看死了!”通常你要么会反击、会怼回去;要么是笑一笑,接纳这个玩笑,觉得这是朋友之间在互亏,不用太放在心上;又或者是采取防守姿态提醒对方,你再开这种玩笑我可要生气了。

也就是说,成年人的反应一般是反击、接纳、防守这三种。可是,一到跟爸妈沟通的时候,这三种却都无效了,变成了“我爸妈不爱我、不肯定我,他们否定我、侮辱我,我很受伤”,这时候我们不接纳、不反击、不防守。也就是心理拒斥情感受伤,却什么都不做。

而且,就算是朋友对你讲了比你爸妈更过分的话,你的反应也都会是接纳、反击,或者防守。可是,程度更轻的话从你爸妈口中讲出来,却让你觉得很痛苦很受伤。这是因为你在跟爸妈对话的时候,在心态上仍然把自己当成了小孩子。

即便我们已经成年,可是在面对父母的时候,很多人并没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成年人,他们还是会把自己当成小孩。正因为这样,当你用小孩子的身份跟爸妈相处时,在心理上自然会低他们一等,所以你会把对方说的话解读成羞辱和伤害。这也是为什么朋友说很重的话并不一定能伤到我们,而父母的很多哪怕是无心之失,也会让我们念念不忘。

也许有很多人会说:“在父母眼中,不管你长多大,你永远是孩子。”这句话听起来很浪漫,可是在现实当中却很可怕。如果不管你长多大,见到父母都觉得他们是大人我是小孩,那你跟父母之间,就很难产生平等的对话。

如果同样的话朋友对你讲你没觉得受伤,爸妈对你讲你觉得自己受伤了,那你可能要反思一下,你有没有把自己当成一个独立的成年人。你如果主动把自己放进小孩子的模式,就不要责怪爸妈把你当小孩对待。

可能又有很多人会说:“我也想跟爸妈平等对话,可是他们不会理解、不会接受的!”的确,东方文化里要想跟爸妈平等相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可是,平等的关系是等不来的。平等这件事,不是等爸妈先接受了,再赏赐给你的。成年人就要做出成年人的样子。

具体在操作时要小心一个误区,那就是有些人会直接说“你要把我当成年人,对我平等一点”,但是这样其实适得其反。因为会这样讲的人,大多还是小孩子的心态,就像说“我已经不是小孩子了”的人通常都是小朋友。

而按照成年人的讲话方式是,“你这样讲,会让我有些不舒服”,或者是“你说我做的菜不好吃,可是每个人喜欢的口味不一样,上次你做的汤,老爸不是也觉得太咸了吗”。也就是说,你要直接以成年人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说出自己的道理,而不是强调你“已经成年”这件事情本身。

总之,平等不是等父母给你的。你要先意识到,你跟爸妈本身就是平等的。当然,我们谈平等,不是要你去顶撞父母,因为成年人的平等,也不是见人就顶撞。恰恰相反,成年人之间是有边界的。你开我玩笑,那我也可以开你玩笑,你吐槽我,我也可以吐槽回去,你攻击我,那我就防守或反击,这就是成年人的心态。因此,我们不太会觉得对方是在羞辱我、打击我,因为我是个能够自我防御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