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34章 不能被人家追上
新厂之所以能开业就出产量,得益于里面近半数的工人都在栾凤这里接受过培训,再加上栾凤把江敏和李二曼等一些原厂的老人派到了新厂当领导,所以新厂很快就开始出产品并且在极短的时间里就达到了满负荷生产。
新厂的工作万峰除了找人盖那个锅炉房外别的都没有参与,完全是栾凤一手倒腾的。
现在看来这女人干得不错。
这女人经过两年的带人干活竟然总结出了一套自己的用人方法,孺子可教也!
“咱们的集市当初规划的时候胆子小了点呀,就应该直接上摊棚不该上活动房。”
万峰站在队部的窗前望着外面的大雨对队部里的人说道。
一到这种雨天,如果有摊棚那些拿货的商贩哪里会鸡飞狗跳的。
最近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集市里的商户有了显著的增加,甚至已经有来自永嘉的纽扣商到这里进行经营了。
集市的发展速度有点出乎万峰的预料了,在全国后世那些著名的集市来说洼后的发展现在也是最迅速的。
八二年,地处浙中的一乌已经开始形成集市的雏形,同时西柳也出现了自发性质的集市。
一乌是地处浙中盆地的一个三面环山名不见经传的小县城,和全国当时大多数的县城一样,狭窄的街巷低矮的房屋。
全县近三十万劳动力,剩余劳力近一半,人均年收入八十多元。
这里的传统是敲糖换毛。
一乌出产红糖,当地人有用鸡毛肥田的习惯,于是就产生了拿红糖换鸡毛的买卖。
这个后世人听了一定会笑掉裤衩的事情却真实地在一乌存在了近百年。
这些‘敲糖帮’在走街串巷敲糖换毛的过程中会在货担里带一些妇女用的脂粉针线,小孩玩的粗糙玩具什么的增加点额外的收入。
这个群体有上万人之多。
有时这些乡间的商贩就会到当时的县城,一副担子随便找个地方放下就摆了个摊,慢慢地就成了小有规模的集市。
当时的政府也不知道怎么处置这些走街串巷的敲糖换毛的人,就发了一个《小百货敲糖换取鸡毛什肥临时许可证》。
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这个群体,到八二年底已经有几千人永远了这个临时许可证,而交易的商品也变得五花八门。
八二年底,一乌县委正式宣布开发小商品交易市场。
这在当时是需要顶着很大的压力的。
同样是八二年,北辽省迎口西柳镇政府对西柳出现的这些卖裤子自发形成的集市也开始集中管理,也形成了西柳集市的雏形。
但是因为红崖县洼后集市的凭空出现,西柳集市的发展受到了大大的制约,在洼后集市已经开始百花齐放的时候,西柳集市还只是个单一的专卖裤子的集市。
正因为这个原因,万峰才说出了上面的一句话,洼后既然已经开了个好头就不应该被别人追上。
“摊棚是什么东西?”张海不明白摊棚的什么东西。
现在洼后的活动房租出去已经有近三百间,到现在为止已经给洼后带来了超过二十万的场租收入,已经大大超过了砖瓦厂创造的利润。
这不能不让张海重视。
“就是像大棚一样的东西,两边用砖或者铁架子立起框架,用塑料或者铁皮蒙顶,这样雨天可以隔绝风雨,如果条件允许两边的框架可以直接盖成两层的小楼,楼之间用棚,这样冬天都能对付。”
张海开始挠头:“这样是不是要很多钱?”
“这玩意是一朝投资可享受十几年红利的东西,你考虑考虑看看。”
张海思考了一阵提出了一个问题:“可是集市的这一头已经建起了活动房,难道把活动房拆了再盖摊棚?”
万峰摇头:“这些活动房暂时还有存在的价值,我们可以不动但也不再建活动房,从活动房区域往里面现在盖成摊棚,待摊棚开始发挥作用我们再回头修改这些活动房,光盖摊棚的投资用不了多少,我估计有几万块就差不多了。”
“那就干了,不就是建个摊棚吗,到哪里去找建摊棚的人?”
这就不是万峰该处理的事情了,他负责出谋划策,具体实施就不关他的事儿了,张海爱哪儿找哪儿找去。
万峰打着一把黑色的油纸伞钻进了机械厂。
因为大雨,今天机械厂外没有成串的卡车,但院子里依然有两辆装拖拉机的卡车,也不知是哪个农机公司的。
万峰每次到机械厂的时候都看见肖德祥在忙里忙外的,从来没见他有清闲的时候。
“肖叔,你这个厂长当得怎么感觉比工人还忙?有些事情不该管的就别管,老这么操心对身体是没好处的,该放松的时候必须要放松。”
“我也想,但是一进了厂子就觉得放松不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