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5章 乱钱渐欲迷人眼

感恩节大餐之后,顾骜带着张仲谋,在香江、乃至特区紧锣密鼓地考察了两天投资和设厂的环境,进一步软化了张仲谋的抵触态度。

尤其是在这一过程中,顾骜带着张仲谋参观了韩婷的汉乐电子、尤其是汉乐电子的高精密SMT贴片无尘车间。

然后又带着张仲谋参观了汉乐电子的更下游供应商、郭台名的富土康,看了富土康的电子消费品组装线、感受了同为湾系企业的精益质量管理氛围。

在韩婷那儿,张仲谋看到的是精密电子的产业链格局,看到了未来如果全球的“自行设计、委外工艺”芯片产业发展起来。

那么,只要张仲谋把自己的晶圆厂设在香江,就能形成特区+香江的区块产业链优势,让那些只有芯片设计能力的厂商,实现从芯片工艺到成品的全产业链加工配套能力,最终直接变成消费电子产品送到用户手中。

这种加工能力,如果真的全面实现的话,是比后世2010年代,中国的特区电子产业链还要恐怖的——因为后世的特区电子产业链,好歹最上面的一环晶圆工艺,还是由湾湾人掌握的。

而顾骜这么一搞的话,相当于是从日本的单晶硅原料进来之后,最后到变成手机电脑传感器的整条链子,都可以在湾区一站式搞定了。

当然,目前半导体工艺、芯片电路贴片、电子设备组装,这三个环节都还很弱小,分别只有张仲谋、韩婷和郭台名各自一个代表性企业家,真要做到来什么活都能干,那还有很长的路要发展。

但至少已经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了。

在郭台名那儿,让张仲谋感到触动颇深的,是郭台名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湾湾人,居然当年都被顾骜劝诱来大陆投资创业了,而且混得那么好。

大陆的营商环境,真的是士别三十年当刮目相看了么?

相比之下,郭台名带来的那条日系风格的、精益质量管理,倒不是太让张仲谋惊讶。他自忖其他经过日系严格精益质量熏陶的湾湾顶级企业家,给个几年时间也能做到。

“顾老板真是大手笔之人,不知不觉之间,竟然在国内也能造就出如此全产业链的声势。倒是我原先只盯着美国国内,坐井观天,对除了日本以外的亚洲电子业发展速度低估了。”

两天的考察期结束时,当着顾骜,以及作陪的韩婷、郭台名的面,张仲谋并不矫情地直接承认了自己原先的傲慢与偏见。

同时,双方还借着最后的时机,磋商了一下如果能达成投资合作的意向,大致怎么给估值和占股。

这个就相当于后世90年代互联网时期、硅谷那些科技公司拿风投之前的TS环节了。

TS是风投圈的术语,Term Sheet,就是“投资意向书”,主要是列明投资如果达成,应当满足哪些注意事项、初步拟定如何分配利益。

后续如果正式签订“投资协议”,基本上是要参照这个谈判过程的备忘性文件的,不能随便改。类似于法庭上书记员记下来的庭审记录、双方律师签字确认了是很难反悔的。

一个创业者,是可以同时和多家风投谈成TS文件的,只不过最后挑一家正式签投资协议。也就是说这个文件只能约束“如果要签,怎样签”的问题,不约束“签不签”这个决策本身。

张仲谋显然还是准备弄个好几份TS,货比三家一下的。

顾骜也非常大气,任由对方比价。作为经历过后世互联网时代的人,他并不觉得这是“备胎行径”。

历史上,张仲谋回湾湾创业的时候,自己其实没什么钱,凑死凑活也就千把万。

不过行政院基金牵头的资方还算给面子,给了他一个已经比较超前于当时时代的团队估值,谈判之后认为“张仲谋这个人,以及他带出来的德仪半导体骨干团队,本身就价值五千万美金”。

所以最后总的湾积电成立时估值是4亿美元,其中湾湾行政院发展基金掏了1亿多,占了40%几,飞利浦的八千多万20%几、台塑王永庆七家加起来也是20几。

然后张仲谋及其团队,靠着5000万团队与成果估值+1000万美元现金投资,占股15%。(6000万占4亿的15%)

这在历史上已经很难得了,因为80年代中期的全球科技行业环境,还是不太认“你这个人就值几千万美金”这种算法的。

当时金融资本圈里的主流观念,认为人的无形影响力、圈内资源这些是无法作为公司出资的。

不像2000年前后,随便一个点子形成企划、有个团队,都能骗到钱。

这些历史数据,顾骜当然是不清楚的,他又不是脑内自带百度的有备而来穿越者。

不过他可以慢慢谈。首先因为他是个人身份投资,那话语权肯定是不能跟历史同期的行政院发展基金相比的,让给张仲谋的团队一个更高的估值也是必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