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2章(第3/3页)

“确实应该写下去啊,应该记下来,让后世人知道,那时候发生了什么,让他们知道,我们不仅仅只是为了发冠啊……”

想到现在不少人对四十年前的那场劫难生出来的误解,顾炎武喃喃自语道。

“真的需要让他们了解啊……”

人们确实需要理解,人们的记忆确实需要提醒。而各家报社的报道,再一次真正唤醒了沉默的记忆,四十年前,满清入关时的记忆再一次被唤醒后,那些不愿提及旧事的人们,纷纷拿起了笔,在纸上描述着他们的遭遇,即便是不识字的人,也会把自己的遭遇,告诉他们的儿子、孙子,让他们代笔写下他们的遭遇。然后贴上邮票,寄往报社。

作为邮递员的林强又一次被眼前几十包信给惊呆了,他拿出一把信问道。

“都是送到《公议报》的?”

这几天已经送过去多少信了?

没有十万封也有几万封吧!

可是这信却仍然源源不断的寄往报社,毫无疑问,这信中肯定记载着那些让怒火滔天,让人不禁泪目的故事,拿着这些信,林强只觉得的薄薄的信有些沉重,沉重到他无法呼吸。

“都是到《公议报》的,这一天就寄来了上万封,接下来,肯定还有更多!”

将邮包放到马车上,同事怒骂道。

“挨千刀的建奴……”

他之所以会这么生气,并不是因为其它,而是因为报纸上的报道,每天,各家报社都会挑选出一封来信,在报纸上刊载,内容毫无疑问的,要么是建奴的暴行,要么是人们为什么抵抗。

在上万封信被送到报社的时候,报社里的人们,并没有惊讶于信的数量,而是专注于从信中挑选出最应该发表的,可是阅读那些信件,却总会让他们陷入愤怒之中,即便是已经过去了半个月,但是,他们仍然无法适应这一切。

报社里静悄悄的,作为总编的王树仁,将鼻梁上的眼镜推了下,然后目光投向远方,良久之后,才说道。

“……才四十年啊!”

这么一声感叹之后,王树仁又继续说道。

“才四十年,这天下的人们,就记不清楚,当年咱们的朋友、亲人是为什么抵抗建奴的了。”

固然他们的亲朋好友中有不少人选择了投降,但是更多的人却死在了满清的刀下。

“有人说什么,没有剃发令之前,咱们一个个都投降了,到后来剃发令来了,大家伙才知道抗争,实在是荒谬至极,难道在剃发令之前,天下人就不曾反抗过?剃发易服只是激起天下人的愤怒,在此之前,许多人仍分不清楚何谓‘亡国’,何谓‘亡天下’……”

“是啊,清兵入关的时候,非但普通老百姓不知道什么是‘亡天下’,就是士林中人,亦有不少人以为,不过只是改朝换代而已。”

张悠柏摇头叹道。

“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

引用着顾炎武在《日知录·卷十三·正始》中对“亡天下”的描述。然后他又说道。

“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一声长叹之后,张悠柏看着桌案上的厚厚的信件,长叹道。

“我生于崇祯十五年,甲申陆沉时,我尚是年幼不知,少时虽然听闻满洲大兵暴虐,可也就是如此了,不过四十年,要不是有人提及,只恐怕,这些东西,我是永远也想不起来的,而且也不会对子孙后代去说,我是如此,更何况那些兴乾后出生的少年?一代代人,最终总是会忘记的,到最后,甚至再过几十年,也许会有人为满清的‘节臣’正名,因为……”

抬头看着总编,张悠伯神情肃穆的说道。

“因为,大家都会忘记啊!他们忘记了满洲大兵的暴行,同样也忘记当年祖辈们是如何用生命去驱逐鞑虏,当然,也忘记了祖辈身上的惨痛遭遇,他们中的一些人,甚至会对所谓的满清‘节臣义士’的孤忠而感叹不已,就像于我大明,当年不也有士人为蒙元孤臣树碑立传吗?”

一边说,他一边摇头说道。

“他们为何这么做?不是因为那些是士林中人,所以要保全他们的声誉,是因为忘记,他们忘记了祖先惨痛的遭遇,忘记了抗争的艰辛,忘记了这些,自然也就只看到那些所谓‘节臣’的孤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