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第2/3页)

可是江南何其之大?若她有心遁藏,没有十年八载,只怕也是难寻。

只因云州战事逼近,晏王也发信来京,事不宜迟,赵黼便命人一边儿暗中寻访,一边儿陪着晏王妃回到云州。

一直到如今他死里返生,思及此事的时候,越发觉着狐疑。

他派出的那些暗卫,自然也非等闲之辈,事发之后,将崔侯府,宣平侯府,建威将军府,甚至连白清辉那边儿……都曾秘密查探过。

甚至,因受了赵黼叮嘱,便格外留意京中南边儿来的客人,一概客栈等地方,详细查问找寻就在崔云鬟出事那两日离京之人的名单、身份,以及在前往江南的必要关卡设伏,搜寻。

原本就如天罗地网一般的行事,却仍是丁点儿水花都没有激起来。

赵黼原本只以为是崔云鬟行事缜密小心的缘故……毕竟她苦心孤诣忍了这数年,才一朝“行事”,自然会十分妥当。

但是经过这数个月来的沉淀,赵黼渐渐想通了一件事:不对。

不管云鬟如何能耐,如何细致布置,她绝不会一丝一毫的痕迹破绽都没留下,毕竟赵黼知道,除了她外,她一定有心腹接应的人,而且多半是陈叔等。

崔云鬟不像是白樘,身边儿会有高来高去的八卫以及刑部铁卫,她底下的人,无论怎么小心,毕竟不是精于此道的,怎会丝毫蛛丝马迹都没有?

除非……有极强大的人,在替她善后。

这个念头从心底浮出来的时候,赵黼只觉得周身一阵冷意。

——崔印?不必去想。

——蓝少绅?虽有能为,尚做不到如此天衣无缝的地步。

——薛君生?

起初赵黼摇了摇头,毕竟在他眼里,那不过是个柔弱的玩物罢了,然而转念一想……薛君生跟静王关系匪浅,且除了恒王府外,跟京内其他公侯家里都也很有交情。

且因崔印喜欢之故,他也经常出入崔侯府。

忽然想起雷扬所说的话,一阵心乱。

赵黼握紧掌中金簪,双眸微闭,皱蹙了眉头。

他心底算计了会儿……复摇头:不会是薛君生。

倒不是因为小觑薛君生的能为,倘若他真的想助崔云鬟一臂之力,倒是未必不能的……何况薛君生本也是个有心人,再借助各家权贵之力从旁行事……

让赵黼否定了薛君生的原因,却恰恰是崔云鬟。

以她的性子,她绝不会让薛君生做这种事,尤其是她了解赵黼的性情,知道他若是想通之后,难免迁怒于人,若依仗薛君生的话,岂非反是连累了他?

赵黼暗暗地磨了磨牙,眉头皱的更深:那……还有谁人?

他渐渐地想到夏御史,又想到林国公府……这些都是曾欠过崔云鬟情的人家,却又都一一否认。

赵黼一手握着金簪,一手擎起,微微揉着眉角,头有些疼:到底是什么人……如此厉害,不动声色,不露痕迹……挡住他的眼,一手遮天似的……

他苦思冥想,直到心里陡然浮现一个人的影子。

马车行的并不急,车厢微微摇晃,对赵黼而言,却仿佛地覆天翻。

赵黼睁开双眼,直直地看向虚空某处。

——眼前,忽然闪现出那日在太平河边儿,那道蔚然不群的身影。

连下的数日的秋雨,于今夜变得绵密,雨丝斜斜细细,如将夜色也织在其中,如许曼妙氤氲。

庭院内,小雪舒舒服服地趴在假山石旁边,享受夜雨微凉,不时伸长脖子看一眼不远处的书房。

灯火幽幽,书房中两人对坐,同样是精致无匹的少年,一个清冷如天山雪,一个隽秀似画中人,正是明珠美玉,双璧生辉。

乍见的忐忑缓缓消散,白清辉打量面前之人,却见她比先前在京城之时,越发超逸脱俗,因是男装,又是清风秀月般的风度,方才相见,竟让他有些不能认出。

心底最初浮现的一个想法竟是:

——她很好,比先前更好。

继而朦胧又想:或许……当初她的选择果然是对的。

云鬟亲自端了茶来,给白清辉倒了一盏,缓缓落座。

起初一刻钟,两人几乎都不曾说话,只听见外头细雨绵绵,打在窗外芭蕉之上,发出细微刷刷的轻响,十分适宜。

白清辉忽然道:“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展有余情。”

云鬟一怔,旋即轻声接道:“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两人相视一笑,心念相通。

白清辉举手,吃了一口茶:“向来可好?”

云鬟颔首:“小白公子如何竟来了此地?”

白清辉道:“你大约是不知道的,今年我跟季陶然都参加了科考,他留在京兆府,我原本也是要留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