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归宿
灵魂的肖像
当儿子问我,“归宿”是什么意思时,我趁机考考他:“每个人最后都会去的地方是哪里?”五岁上下的孩子最可爱了,啥事也不明白,却能跟大人一问一答,有时童言还真有无染的真知在乍闪。他挺认真地想了一下:“回家。”我嘉许他:“也对,再想想,有没有更好的答案?”并且提示着:“每个小孩都会长大、会老,最后都会怎样?”小脸蛋这时现出了早熟的表情,煞有介事地声明:“我知道了,每个人最后都会死!”
在我从成千上万张的影像档案中挑选《人与土地》的样片时,儿子始终是第一位读者。而这幅“归宿”单元之首的作品,也是他盯得最久的影像。这尊布农妇人的容颜,早就被放大成巨幅照片,贴在我工作室的墙上,以作为暗房手艺的最高标准。因为它的质量几乎是小底片的极致,我的技术再也不曾超越过它。
这位妇人极其配合,她就端坐在自家门口,一动也不动地望着镜头。我稍稍移动位置,想要避开正面角度时,她就跟着我转方向,仿佛是相吸的正负极磁铁。由于她只会说母语,我比手势要她不要随我动,却无法令她明白。我动了几回,她也转了几次,让我始终调不出理想角度,直至泄气地放下相机,向她鞠躬道谢时,她才整个人松懈下来,成为比我预期还要好的神态。我赶紧重举相机,咔嚓一声,攫住了她的灵魂。
展览会场,我发现一位我敬重的小说家在这幅作品前伫立甚久。等我上前招呼,回首的脸庞双眸含泪。我被他的感动深深感动了,这就是文学艺术最大的力量啊:把人世间的感动传来传去!就如同这幅肖像,生命会逝,灵魂不灭!
南投县信义乡,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