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莫斯科、彼得堡和诺夫哥罗德(1840—1847) 第二十九章 自己人(第10/10页)

27 引自奥加辽夫的诗《致伊斯坎德尔》(《我行走在空旷的平原上……》)。

28 指尼古拉一世统治时期,尼古拉一世死于1855年。

29 据赫尔岑当时收集到的消息,俄国在1848年成立的“秘密书报检查机关”,曾不同意全文印行《圣经》的《福音书》,并要从克雷洛夫的作品中删去十二篇寓言。

30 科利尼(1519—1572),法国政治家,宗教战争时期胡格诺派的领袖。

31 法国大革命初期温和的共和派,在国民议会中构成右翼,反对审判国王路易十六。

32 16至18世纪法国的新教教派,从信仰上看大多属于加尔文宗,在宗教改革中态度比较温和。

33 16世纪宗教改革运动中流行于德国、瑞士、荷兰等地的教派,具有基督教社会主义思想,反对教会等级制度,在德国农民战争中发挥过重要作用。

34 即雅各宾派。

35 先科夫斯基(1800—1858),俄国批评家及杂志编辑,《读书文库》的主编,别林斯基与他展开过多次论战。

36 格拉诺夫斯基的妻子是德国家庭出身,比他小十一岁,他们结婚时,她才十七岁。

37 指赫尔岑的中篇小说《克鲁波夫医生》。

38 赫尔岑与格拉诺夫斯基的争执主要是理论问题引起的,因此后者觉得感情上无法割断他们之间的联系。

39 赫尔岑的哲学论文集,共四篇,最后一篇,即第四篇发表于1843年12月的《祖国纪事》上,但其他三篇发表在该年上半年。

40 格拉诺夫斯基的这次学术讲演主要说明,人类的发展尽管矛盾曲折,但总是不断前进的,这无异宣告了当时俄国落后的专制农奴制度之必然灭亡。赫尔岑正是从这个意义上理解格拉诺夫斯基的讲学,并两次撰文谈论此事。

41 原文是法文。

42 这是指意大利民族解放运动中的一件事。1848年3月,意大利人民在罗马的科洛西姆斗兽场上召开大会,募集志愿军,预备攻打伦巴第,支援米兰的起义者,打击奥地利占领军。意大利革命者契切洛瓦基奥当场把自己十五岁的儿子献给了志愿军。这位少年后来牺牲在战场上,他的父亲也于次年革命失败后,被奥军枪决。所谓“戴皇冠的孩子”,是指奥地利皇帝约瑟夫,他于1848年登基,当时才十八岁。

43 塔朗迪埃(1822—1890),法国小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1848年法国革命的参加者,1851年后流亡伦敦,与赫尔岑友善。

44 指赫尔岑的妻子,她死于1852年。

45 这是奥加辽夫写的一首诗。

46 恰达耶夫这信写于1851年7月26日,原信见本书最后的《旧信选编》,只是文字略有不同。

47 这前三段引自格拉诺夫斯基1849年6月给赫尔岑的信;第四段引自1849年7月的信。两信均见本书最后的“附录”,只是文字略有不同。

48 这封信的原信没有编入本书的“附录”中。

49 这些话也是引自1849年6月的那封信。

50 李特(1791—1869),德国黑格尔派哲学家。

51 佩切林(1807—1885),莫斯科大学希腊文学教授,后皈依天主教。

52 列德金后来当了大官僚。此处所谓“写神学论文”,指他写的许多教育论文,因其中大量引用了《圣经》。

53 尼·克雷洛夫(1807—1879),曾任莫斯科大学教授,后变节成为沙皇的书报检查官。

54 原文是法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