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二十六章:始作俑者(第2/3页)
在赵佗看来,刘邦当时赐民爵位,除了是想从楚汉战争中争取人心外,恐怕也是因为有秦始皇给他开了这个大规模赐黔首爵位的头,刘邦才会照猫画虎,广赐民爵。
不过刘邦在夺取天下后,可能也意识到爵位轻滥的坏处,对于军功爵十分重视。
他不仅在汉五年颁布“复故爵田宅”诏书,为了奖励开国的功臣将士,更三令五申推进军功爵制度的落实。在汉代的户籍和文件中,都要“名县爵里年”,也就是一定要记录人的爵位,以进行身份和地位上的区别。
刘邦的重视,让军功爵的价值有所短暂回升。
但也仅限于此,在刘邦死后,太子刘盈即位,在即位之初就发布诏书“赐民爵一级”,赏赐天下庶民一级爵位,同时对官吏也有赐爵,侍卫他的郎官、武士等人甚至赐爵到二级、三级。
这般大规模赐爵,导致爵位快速贬值。
汉惠帝即位之初,大规模赐爵的时候,不满赐爵位条件的郎官,可以赏赐万钱,可见一级爵位的价格比一万钱还贵重。
但仅过了一年,他就颁布诏书“民有罪得买爵三十级以免死罪”,而当时一级爵位值二千钱,所以庶民犯了死罪,只需花六万钱买三十级爵位就可以免死。
一年时间,爵位价格从一万钱降到两千钱,可见这爵位的贬值之快。
汉惠帝开了这个即位就赐爵的头,紧跟着汉文帝也学起来,上位的时候就下诏:“朕初即位,大赦天下,赐民爵一级。”
汉文帝在位23年赐天下民爵两次,还算克制,不算多。不过他也开了个不好的头,接受了晁错的《入粟拜爵策》,也就是大规模卖爵,二级爵位上造卖六百石粟,九级爵位五大夫卖四千石,十八级大庶长则卖到一万二千石。
而且汉文帝卖的都是空壳爵位,根本没有什么田宅赏赐,全是荣誉头衔,而且只有一直买到九级五大夫才能免一人劳役,买到十八级大庶长才能免一人死罪。
汉文帝卖爵价格卖的贵,爵位权利又少,自然没人买。
没人买,价格就往下掉,导致军功爵再次大规模贬值,更没人珍惜了。
没人珍惜,皇帝就不重视。
到了汉景帝继位,在位十六年,赐天下民爵八次。
所以只要活完汉景帝时代,天下成年男子基本人人都有八级公乘爵位。
这样的后果就导致汉武帝上位,想要反击匈奴,正要以军功爵鼓舞士气的时候,却发现这个体系已经玩崩了,军功爵轻滥贬值到了极点。
汉武帝脑子一转,又搞出一套武功爵体系,想要激励士卒,但这东西换汤不换药,引不起人民重视,谁都知道汉家的军功爵是个什么货色。
汉武帝没办法,眼看军功爵体系救不回来了,便根据军功爵原有的精神另建《击匈奴降者赏令》,相当于立功直接赏黄金,封侯赐食邑,这才能激励士卒奋战。
这也是为什么秦代封侯极难,而到了汉武帝打匈奴的时候,到处都是因功封侯的缘故。
纯粹是前代汉帝将这体系玩的崩坏,汉武帝没办法,只能掏出还有实利的侯爵来激励人,也算是尝到了军功爵崩坏后的苦头。
而这时候,既然军功爵彻底烂掉了,后面的汉帝也就继续烂上加烂。
皇帝即位,赐爵。立太子,赐爵。皇帝加元服,赐爵。皇帝改元,赐爵。有祥瑞,赐爵。有自然灾害,赐爵……
赐爵数量之多,让人瞠目结舌。
比如汉宣帝刘询在位27年,赐天下民爵14次,其中有不只赐一级爵位的情况,累计赐爵达十六级。
不过爵位赐的多了,天下男子不可能人人都是十多级的高爵,所以汉家天子又有新规定,就是所赐予的爵位最高不能超过八级。
这就分化成了高等级的吏爵和低等级的民爵。
身为高爵的官吏,可以立功,或者被赐予吏爵,继续往上升。
而普通庶民,接受赏赐的民爵就只能达到第八级公乘封顶,所谓“爵过公乘,得移与子若同产,同产子”,也就是民爵超过八级以上,超过的级数就要转让给兄弟子侄。
如此就形成了所谓的汉代“民爵八级制”。
历代汉帝之所以乐于赐天下人爵位,大概就是秦代最珍贵的军功爵,到了这时候已经彻底成了空头荣誉,除了一个称号之外,啥东西都没有。
统治者们不需要付出多大的代价,只要下一个诏书,赐给人民一个空虚的荣誉头衔,就能表现自己的慷慨恩德,达到普天同庆,收买人心的目的,何乐而不为呢?
当然,聪明的统治者除了给出一些空头称号外,往往在赐爵的时候,也会伴随着赐牛酒,减免租赋等些许利益,让黔首庶民们对其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