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8章、七天之后,一同行事(第2/3页)

方鼎昌凝眉思索了一阵,知道了他说的是哪一类的事。

“孟兄之意,今年南直隶及三省赋税征收,南京户部先奏请厘清一些有误科则,还有黄册库一事?”

孟春点了点头:“那是自然。若朝廷决意将新法推行至诸省,第一件事就是清丈田土、编审科则。忧心此事的,可不光是官绅。”

天下谁不偷奸耍滑?但凡有条件,都会想方设法隐没一些田土面积、人丁来避赋税徭役。官绅富户之外,诸多百姓一样如此。

清整水利确实会让百姓欢喜,可若是以前一些不需要他们承担的赋税摊到了他们头上,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百余年来,各地官员谁不是平衡着各方?越是穷山恶水的地方,为了避免激起民怨民变,往往也不会待他们过于苛刻。

富庶之地的富户其实承担得多一些,再许以一些其他便利,天下就是这样稳当过下去的。

公平?哪有事事上单纯的公平,无非大局下过得去而已!

对方鼎昌而言,孟春的提议表面上是没有问题的。

这也算是南京官员“体察上意”,为迎接新法做准备了。

可他也清楚,这件事不是这么简单的。

沈远清同样清楚,可他想要的不是这个,而是迫在眉睫的恐惧需要消除。

“府尊,这些事情可是远水解不了近渴。若激起了民变,也是有过无功。”沈远清咬牙问道,“眼前李翔张伟之事,朝中究竟是什么决断?费督台若不足依赖,衍圣公怎么说?朝中还有人能挽回局势吗?”

他想问的是救自己和他孟春本人!别让这个事情继续扩大!

孟春眼神凌厉地盯向了他:“莫非你沈老兄是想,要么快点破财免灾,要么就快点做番大事?”

“可陛下决意严办,我沈家倾覆在即!”沈远清不耐烦之下,语气都不恭敬了,“若进了诏狱,我如何受得住!”

孟春却淡淡地回答:“说什么远水不解近渴,万寿圣节前,天下随时有变。你若不知轻重,不计子孙将来,本府有什么话好说?陛下要明法度,这件案子毕竟是三法司在审。沈远清,若没打定主意,现在你我都只能等!”

话说到这里,他等的消息还真来了。

管家请示之后走了进来,递过来一封信。

孟春看完之后毫不掩饰脸上的兴奋:“四川忽然关隘紧闭,许进不许出,必有大事!”

沈远清呆了:“费督台不是……”

孟春笑道:“费督台或许是假意,但杨藩台和高臬台可是脱不开身的。如今不管如何,四川要乱了!这把火一起,其余诸省又待如何?京营新乱,陛下如何抉择?不怕天下有事?那是因为还没事!”

……

天下太大,京城太小。

没见识过朱厚熜本人的,思维上停留于过去君臣对天下大事处置的惯性里,消息上落后于专门为了皇帝掌控偌大疆域而建立起来的急递系统。

此时此刻,整个大明运转效率最高的是御书房,其次是皇帝重新亲自调教过的锦衣卫和内厂体系。

骆安刚刚参与完周诏的丧礼,而后就把王佐召来了。

“我南下,你在京城。陛下如此安排,你当明其深意。”

“卑职必不负指挥所托,不负陛下恩深如海!”

王佐自然明白。

骆安这一去,只怕嘉靖五年甚至天下局势安稳之前都得奔波各地,让皇帝亲自交待的各省行走及将来的各省治安司特勤队能够发挥效用。

而对王佐的重用,那已经是一个很明确的信号:骆安之后,锦衣卫指挥使会是他王佐。

骆安表情凝重:“虽还有内厂,但此次参策会有许多新人。非常之时,万不能懈怠。雷霆万钧之下,若还有人铤而走险,必不是小打小闹。”

王佐点头:“卑职明白!”

这次大动静之后,京里的骑墙派虽然会少一些。但若是地方上的情况不对劲,只怕骑墙派又会多起来。

参策们也不例外。

不然昔年如何能有夺门之变?

骆安去地方,京城要靠王佐来主持锦衣卫的大局。

“还要着重看好勋戚。”

骆安知道王佐其实比自己聪明、有才干。但既然他是指挥使,也要做一些王佐自然会懂的安排,交接一些事。

比如作为锦衣卫指挥使,他和禁宫里直接沟通的渠道,这个权力,要暂时由王佐代行。

等诸事都理好了,锦衣卫指挥使率领百骑离开了京城。

暗中早就于几日前离开的,更不知道多少。

王佐的手底下,力量其实暂时空虚了不少。

可他也很清楚,如今京城里其实最不可能翻起什么大浪来。除了提督着京营的张永,京师九门及五城兵马司、城中诸卫,自从五军营之变后就一直没有停止整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