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0章、印刷之难(第2/3页)

此时此刻,宫里明报行编辑部那个小刻印房里就都是原来经厂的熟手,负责这里的大匠就跪在管他们的刻印部经理面前。

“鲁大人,没日没夜拣字制版了。这一期,几万个活字啊。要印那么多份,非得捡出十来个版才行。十五天就出一期,这一期还勉强能交差,下一期小的们可真的扛不住。有两个拣字工,眼睛突然就看不清了。”

“这是皇命!”

“大人恕罪,实在要更多人手才行。”

“陛下开恩,人手不是已经调了一些来吗?”

“可他们不是干这行的。拣字的总有错漏,制版更不敢让他们来,就算是上墨、印刷,出来的样品也不能用。这一期还有圣谕,到时候印出去的报纸岂能有重影或没印分明的字?”

“……抓紧时间教他们。”

“大人,就不能先一个月才出一期,等新的刻印厂建好了、熟手也够了才改为半月一期吗?”

“陛下要半月一期,就是半月一期!你要人手,我给你请调人手。你要纸张、油墨,要什么我给你什么。但报行里要半月一期,这事没得商量!”

那大匠只能抹着眼泪无奈地钻回刻印房。

宫里的动静自然瞒不过朱厚熜,尤其是现在这件事是他关注的大事之一。

听了黄锦的呈奏,看了看他无奈又不忍的表情,朱厚熜也长长叹了一口气。

如今这个时代,太多的事只能靠堆人力去做了。

但对于印刷这个领域的技术、工艺,朱厚熜也一窍不通。

《嘉靖字典》如果能够控制刻印出来的字形责任,未尝不能在明报行建立了地方的特许分号之后再授权出去。

新字的出现,严格控制好别出现各种各样的异体字本就是能成功推广开极重要的一环。这东西,要的就是统一。

听了明报行那边汇报过来的难处之后,朱厚熜已经允许了他们多刻制一些雕版。

这也怨朱厚熜对目前的技术情况细节不够了解,在他的认知中,自然认为活字印刷是更加先进的,所以新字和字典、报纸这两件事,一开始都明确点了刻一批新的简体活字。

但字典这个东西,一旦确定了,雕版才更好控制住将来刻印或者授权出去之后每个字的写法不变——供雕版就行。

唯独报纸是绝绕不开活字的。量上去了,单份报纸的刻印成本固然会降下来,但是对人力、对字模等等诸多方面的消耗倍增,如今的活字印刷的弊病也会成倍地被放大。

“告诉报行那边,报纸无需力求精美,犹如过去呈请御览的诸多书一般。有点重影、有些字不清楚,问题不大,只要字没错便行。”

朱厚熜知道,大家的标准是不同的。

他要的是报纸这个东西能定期发行这件事本身,但报行那边仍旧会有这是“皇帝要求办好的事”,因此自然而然会追求精益求精。

对朱厚熜来说,有报纸看就行。至于印刷质量,那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从糙到精细,明报行存在这个压力,也是刺激他们去优化工艺的动力。

“如此一来,不可驱策匠人过甚。”朱厚熜叮嘱了一句,“将来报行刻印厂的新员工,还得靠他们带,每一个都很宝贵。明确告诉他们,朕不需要这报纸有多精美,看报的人,看得懂意思就行。偶尔几个字不清楚,难道还猜不出是哪个字?”

等黄锦出去之后,朱厚熜坐着发了一会呆。

对于这一行,他脑海中也只能冒出两个词出来:铅字、印刷机。

后来都用铅字,这铅字相比眼下的木字、泥字、铜字,有什么优势在?又怎么铸?

还有印刷机,目前这一套印刷的工艺,在制版完成之后怎么怎么整合成为一台印刷机、提高印刷环节效率的?

等黄锦安排了人去明报行那边通传回来进入养心殿书房,朱厚熜就开口道:“去把阿方索叫来,朕问问他在欧罗巴有没有这方面的见闻。”

……

阿方索同志已经融入了大明,穿着他其他的同僚们常穿的长袍。

作为皇明大学院的供奉之一,他现在在皇明大学院过得还不错,尤其喜欢大明的诸多美食。

在自己对造船、海战、枪炮等诸多方面的经验和见识都被掏空之后,阿方索还没有获得完全的“自由”,更别提什么其他的机会了。

去年,东方皇帝的国土上发生了一场叛乱,阿方索同志的“贡献”在其中也有一点小小的功劳——那些新式的东方火炮和战船听说在战争中起了不小的作用。

但他万万没有想到皇帝陛下召见他,问的竟是印刷。

“陛下,我……哦不,臣得好好回忆一下。”

朱厚熜也没催他。

“……臣想起来了,臣的妻子曾请人买过一本《圣经》,听说是用德意志那边流传出来的,十分精美。臣倒是没过问,臣的妻子也许知道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