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2章、代号:秋狝

京营武将大比的余波不绝。

那一天,京城南郊一个上午的数万大军全副武装行军,随后那个方向响了大半天的炮,现在这余波并不因为顺天府的“辟谣”而平息多少。

不是在议论是否真有叛乱,只是在议论御驾出城之后又回程,京营那边的震天炮响和大营中后来声传数里的“为大明而战”究竟是什么情况?

大战将起?

没听说哪里有叛乱啊,难道是边事?

边镇也没北虏寇边的消息传来,难道要北征?

朱厚熜面前,王佐答复着:“大比后京营安静下来,京城官民倒不担心眼前突发兵乱了。只是如今都议论陛下只怕有北征之意,局面果如陛下所料,臣已逮到了六个北元探子,他们为防万一,想把这消息传到北面。”

突然出现大军行军确实让顺天府南郊诸县的百姓恐慌了一阵,但参比将卒急着赶回五军营,一路上倒是与百姓秋毫无犯。随后动静也只局限于五军营大营,连京师九门都没关闭,五城兵马司巡逻通传之下,京城一应如常,一点点小骚乱很容易安静下来。

问题是,有些心思多的人信吗?

只要分析一下当前内外局势,就知道皇帝厉兵秣马的目标很难说是内敌——这哪还有多少内敌?现在都是上一次湖广叛乱时都忍住了不跳脚的聪明人。是现在朝廷官兵的实力比以前更弱了,还是今年陛下在明报上言辞恳切要推行惠民实事让民心更背离了?

所以目标自然是外敌。

什么时候不知道,但是看阵势,好像不简单——再过一两月,秋粮就收上来了,焉知此时不是战前准备?

这么重要的情报,还不赶紧传到北面去?

朱厚熜倒不在意抓了多少探子,这玩意是抓不绝的。

“议论不该轻启战端的有多少?”

王佐躬身答道:“都是没有官身的士子高谈阔论,臣还未收到呈报说有京官擅自议论的。”

朱厚熜点头:学得越来越乖了。

国策会议、军务会议、国务殿……有那么多大佬在上面,如今中低品官员就像京郊百姓一样是突然知道这件事。一点风向都没传出来,那还有什么好说的?京城衙署改革之后的这批官员们,都聪明。

朱厚熜笑了起来对他说:“袁红瑁正榜十二,陆炳十七,亲军都指挥使司共有六人上了榜,你有功。”

王佐连称本分,朱厚熜只说道:“功便是功。锦衣卫在你手上,是重要的改变过渡阶段。骆安说你是极聪明之人,那么朕的诸多想法,你便要都参透了。”

“臣必尽心竭力。”

“武举殿试结束后,朕给你十人。五个留在特勤所培养,另五个,让严春生带到特战营里。”

“臣谢陛下隆恩。”

不为外人所知的是,如今锦衣卫内部也在悄然变化。

特勤千户所,划到了南镇抚司之下。而北镇抚司,如今又秘密设了一个特战营。

在湖广平叛中混入叛军立下大功的严春生径直飙升为正四品指挥佥事。箭术超群、胆大心细的他,现在以正四品担任着锦衣卫中最特殊的特战营。

皇帝对特战营提出的要求,简直让王佐感到头皮发麻:除了人均兵王,他们还个个要有一个专门的绝技,更要擅于神出鬼没、孤身求生。

用陛下的话说,他们将来要以区区数人队成奇兵,做到千万大军也做不到的事。

朱厚熜叮嘱他:“不必光盯着武艺高强的,要看看文试成绩,看看年纪。特战营里,要的是敢想肯学之人,要的是懂得与同伴联络配合。”

“臣记住了。”

朱厚熜让他离开了。

参比武将这次的大比和随后的演习,到底对哪边来说才是狼来了?

北元习惯于南下劫掠的时候只看见到据城固守的明军。但今年开始,大明的年轻皇帝年年搞一场“沙场秋点兵”。北元那个同样年轻的大汗以己度人,会不会觉得对方同样想要建功立业?

那么北元做好大决战的准备了吗?

朱厚熜自己很清楚,对北面还没到时机。

为此,情报、特种渗透作战,他都积极地准备着。

如果一年一场演习能让北元投鼠忌器、这两三年先消停一点,那么钱就花得值。演习的地点今年在京郊,明年能不能去宣府?

边镇演习演着演着,哪一年会突然变成真的?

总之,北元也得防备着大明的年轻天子是真的建功心切、头脑发热就北征了。他们防着,难道不要消耗钱粮?

比消耗,大明难道怕北元?

但有的官员并不理解。王佐口中不存在擅自议论的官员,只不过是因为这官员并非擅自议论。

他是直接递上来了一道奏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