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7章 教育 青果计划 朱侃的震撼
二十一万达鲁俘虏,其中既有达鲁国的四个主体种族的人,也有大量被达鲁人所抓捕的汉人炮灰,还有部份汉军营的汉奸。
对待这些人,也有着不同的处理方式。
对于达鲁国的四个主体种族,以及战场上没有及时弃暗投明的汉军营汉奸,自然是往死里用,各处的矿场、修路筑路的工地,到处都是他们发挥余生余热的热土。
这些人占了12万有余,他们不用给予工资,只需要每天给两顿凑合饿不死的餐饭,由监工监督做工,每天将他们折腾到失去反抗的力气,甚至失去瞎想的精力。
可以预见的,如此多壮劳力的加入,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南方的土地上,大量的铁路、公路,必然会如火如荼的修建起来。
有了道路,商贸、投资都会兴盛起来,整个南方的经济被盘活的速度应该会大大增加。
而炮灰在战场上虽然死伤极多,但剩余被俘虏的也有近5万,他们则在进行简单的劳动和思想改造之后,将他们迁移到像云江省、彩云省这些人口稀疏的地方去垦荒种田。
劳动改造和思想改造,已经成为了齐国国防部、政法部的传统技能,针对于因为犯事而不自觉的愚民,总结出了一套非常好使的改造方法,犯事者往往能够摒弃旧思想,接受新思想,重新走上社会,是一个重获新生的过程。
而弃暗投明的四万边军,则全部打乱送到新兵营中去,进行彻底的思想改造和训练。
随着对于投效的南方军头、土匪进行的一系列改造实践,在针对于这些旧思想的军人进行改造方面,教导员和军校的教员,也都有了一些行之有效的经验。
任平生看完整个处理方案,并没有看到纰漏之处,便拿起红笔写了一个“同意”便放在了一边。
接下来是一份教育部的研究报告。
是由教育部的智囊团在下沉各省调研之后,联合形成的报告。任平生从起草人当中,还看到了一个熟悉的名字——周蓝山。
任平生特意看了一下他的任职。
这是他的一个铁粉,当年为了维护他的名誉,被王安国派人给揍了。
上一次听说他的时候,周蓝山还在任职凤西县县令,现在已经调入了教育部,担任发展规划司的副司长了。
“八省的小学、中学学校的配套建设。”
教育是一个国家进步兴旺的不竭动力。
是人才的引擎,是未来的驱动。
任平生仔细看着报告。
规划司抽调了大量人员,深入到了各地,报告根据地理位置,区域位置,行政区划,人口密度,适龄儿童年龄,当地文风,财政投入等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调研,报告之中的每一个数据都很详实,其中部分数据,和其他系统当中的数据进行对比就能进行核实。
如果没有深入调研,很难得出这些数字。
看到最后,便是规划司给出的学校建造计划,非常详尽的标注出了每个省,各个郡所需要的办学数量、办学位置等。
“可,后期造价完善后,报中书阁审核。”
任平生签批之后,将之放到了一边。
他暂缓了一下,揉了揉眉心,给自己缓一缓神的时间。
学校的建设,并不是一所两所,整体规划中小学加起来,一期就有九百余所,就算是按照规划之中所说,原先的县学、府学建筑都可以利用起来,剩余要新建的学校依然超过五百所。
如今国事初定,国力有限,四面八方都是事,四手八臂都要钱,事有先后,不是一句“善于弹钢琴”就能解决的。
“国事之初,不能一口气吃成一个胖子。”
任平生按捺下了心里的众多想法。
华夏初建的几十年里,办学条件简陋,没窗户没大门,甚至没有学校的露天课堂很多,小学毕业教小学,中学毕业教中学,这样的事情都很常见。
办学,更多的是教授知识,有条件要办,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办。
不能拘泥于办学的硬件条件。
任平生想了想,又将方案拿了过来,在上添了一句话:“踊跃发动中学毕业生、小学毕业生,向贫困地区去支教,向环境恶劣地区去支教,向国家需要的地方去支教。
当地衙门,负责支教先生的生活保障、教学保障。
教育部会同吏政司,制定对支教人员的后续安排,给予一定的荣誉和兜底保障。”
“少爷,这一次达鲁大军逃走了多少?”
正在一张纸上写写画画的小婉,忽然抬起头来问道。
“四万左右。”
任平生说着,拿过了国防部的公文。
这是一份复盘的分析性文件和待遇落实的方案。
“这四万人,基本上都是鲁尔特人。而且,拓跋峰此人,颇有一些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