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7章 综合性考察报告
科考队抵达了海拔4982米的各姿各雅山下。
山下有各姿各雅贡玛、各姿各雅巴玛、各姿各雅尕玛等几条山沟,碧蓝的泉水从山沟里涌出。
这几条小溪很窄,沈奇一跨步就迈了过去。
就是这几条小溪,发源了奔流到海不复回的黄河,它们是黄河的源头。
“滚滚黄河的源头,原来是这么几条涓涓细流。”这是沈奇第一次来到黄河源头,他跪在小溪边,双手捧一瓢冰川源头水,品尝一口,相当冰爽。
科考队到此并非仅仅是为了喝一口纯净水,青藏高原的热力和动力作用对东亚乃至全球的大气环流都有重大影响。
而且青藏高原是我国主要江河的发源地,其积雪、降水、水资源等方面的情况有着极高的科学研究价值。
三江源中的三江是指长江、黄河、澜沧江,其中长江、黄河在中国版图内流淌。
澜沧江—湄公河流经中国、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和越南,其上游段澜沧江在中国境内。
科考队在此扎营,各专业的学者收集各自负责的科考数据。
沈奇所学甚广,从西宁到玛多再到黄河正源,这一路上他收集了各方面的真实数据,包括水资源与水环境、气候与生态环境、鼠害与草场退化、珍贵野生动物、资源无序开发、社会经济发展、当地民生民情等。
许洲主要研究全球气候变暖问题,他基于高原中东部台站观测数据、卫星反演及实地采集的数据,通过数学物理公式进行计算。
“沈教授,请教一个专业问题,这个公式里的拖曳系数,选取哪个为宜?”许洲盘腿坐在帐篷外,操作笔记本电脑。
高原地表感热总体动力学公式提出于三十年前,不同学者对公式中的热力学拖曳系数选取不同,导致高原地表感热计算结果差异较大。
目前学术界有两种主流观点,一是考虑大气稳定度和地表热力粗糙度的影响,包含日变化的信息。二是基于经验研究,设定拖曳系数为常数。
高原热力学效应对天气气候的影响一直是高原气象学的重要研究内容,沈奇也在操作他的笔记本电脑,他问许洲:“你觉得呢?”
“我觉得两种主流算法都有缺陷,但我理论水平有限,我推导不出新算法。”许洲望向沈奇,虚心请教数学物理方面的顶级大牛。
“全球正经历着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气候增暖效应在高原地区更为显著。高原地面热源和积雪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变化是否存在内在联系?二者影响亚洲夏季风的物理过程有何异同?青藏高原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是否可以反制全球变暖?”沈奇连发数问。
“我……”许洲一时跟不上沈奇天马行空的飘逸思路。
“这不是新算法的问题,而是新概念的问题。在新的概念体系中,任何算法对于目前的算法来说,都是全新的。”沈奇在电脑上向许洲展示了一副草图,这是个非常简单的二维坐标系,标注了五个点,(0,1)、(0,-1)、(1,0)、(-1,0)、(0,0)。
两轴上的四个点,沈奇标注为A、B、C、D,(0,0)标注为O。
A、B、C、D四点相连形成一个正方形,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相交于O。
许洲保持沉默,他知道沈奇现在展示的肯定不是初中数学知识,必有后话。
沈奇敲击键盘,电脑屏幕上的A、B、C、D位置,显示出四个不同的式子。
许洲从未见过这些类似公式或者方程的式子,他感觉既熟悉又陌生:“(0,1)、(0,-1)这两个点的式子,是N-S方程的变种?”
沈奇点点头:“对的,不过还需要完善。”
许洲十分好奇的询问:“那么(1,0)、(-1,0)呢?”
“它们分别代表复杂性的混沌公式和湍流公式。”沈奇再次敲击键盘,电脑上的图案切换为世界地图,A、B、C、D分别标注在南极点、北极点、赤道上的某一点、珠穆朗玛峰。
许洲震惊了,他意识到了什么:“数学大一统和物理大一统之后,将会是地球大一统?那O点代表什么,O点的式子呢?”
沈奇合上笔记本电脑:“O点代表整个海洋,至于它的表达式或阐述体系,我还没找到任何头绪。先空着吧,反正这只是我的业余爱好。”
许洲:“你的业余爱好是统治地球?”
沈奇摇头笑了笑,遂告诉许洲:“高原地表感热总体动力学公式的拖曳系数,你暂且选取常数设定吧,这种算法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你写科考报告时不会被否定。”
“OK。”许洲记下沈奇的建议,又问:“黄河源的科考结束后,你会和我们一起去长江源和澜沧江源吗?”
“我想去珠峰啊,可惜你们没有登山计划。”
科考队的黄河源之旅顺利结束,他们返回玛多县城休息、补充物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