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喀什:神秘的香妃故里(第2/4页)
在不断的争斗中,喀什噶尔的领导权移交给了其中一个刚从伊斯兰圣地朝拜回来不久的子嗣,即玉素甫。他大力提倡清心修行,以他为首领的那一派俗称“白帽回”,另一派则被称为“黑帽回”。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两派也逐渐被称为“白山派”和“黑山派”,看看教徒的帽子就知道他属于哪个教派了。不幸的是,有一天,一黑帽回成员戴上白帽设法接近玉素甫,并把刀子捅进其心脏。玉素甫从此就长眠在眼前这座最漂亮的陵墓中。
玉素甫死后,他的大儿子阿巴克继任,阿巴克成为喀什噶尔最著名的霍加,即宗教和政治领袖。在他漫长的生涯中,阿巴克有几十年云游四方传教,还做了几十年的国王,统治着包括新疆西半部的王国。他的追随者曾一度达到30万人,在其统治期间,城里的居民如果不归顺白山派就要被处死。和他的父亲玉素甫一样,阿巴克也被一个黑山派教徒刺杀,死后被埋在他为其父所建的陵墓中。
在中国的白山派穆斯林中,阿巴克霍加受到的尊崇几乎等同于穆罕默德,他们认为朝拜阿巴克霍加及其父亲的陵墓的重要性仅次于麦加朝圣。据说陵墓中还埋葬着阿巴克霍加其他亲戚的遗骨,比如他的孙女伊帕尔汗。
伊帕尔汗就是传说中的“香妃”,据说她一生下来身上就有一股枣花香气。伊帕尔汗还是个少女时就被送到了北京,在那里侍奉乾隆皇帝达25年之久。死后,她的遗体由大部队护送,花了3年时间才运回喀什噶尔。但是,有历史学家说,她就埋在北京近郊,运回喀什噶尔埋葬的只是她的衣物。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她的名气如此之大,以至于现在许多人忽略了阿巴克霍加埋葬在此的事实,反而把陵墓称为“香妃墓”。
参观了香妃及其祖父、曾祖父的陵墓后,我们曾打算再去参观另一个陵墓——麻赫穆德·喀什噶里墓。虽然他的名字翻译过来就是喀什噶尔的穆罕默德,但他出生在喀什西边45公里外的乌帕尔,直到11世纪初其父继承了喀喇汗王朝才来到喀什噶尔。1058年,因其父在宫廷事变中遇难,他被迫外出流浪。
在外流浪的十几年中,他接触到喀什噶尔西北方向讲突厥语各部落的语言、民间文学和风土人情,并收集了大量资料。最后,他来到伊斯兰世界主要的学术中心——巴格达。他在这里待了三年,用阿拉伯文编纂出世界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突厥语大词典》,为研究中亚语言及历史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在失传了好几百年后,喀什噶里的这一巨著于20世纪初在土耳其被发现,现为伊斯坦布尔国家博物馆的珍贵馆藏之一;喀什噶里的遗骨则成为喀什西部其故乡的珍贵财富。但是我们最后决定不去这里了,而是去另一座离喀什较近的陵墓。
这最后一个陵墓的主人名叫玉素甫·哈吉·哈吉甫。哈吉·哈吉甫在他很小的时候就来到喀什噶尔,并在这里度过了大半生。他在皇家经文学院求学期间就已经对诗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来他在五十多岁时创作了叙事长诗《福乐智慧》。他在诗中借四个虚构人物“日出”“满月”“贤明”和“觉醒”之口赞美了福乐智慧是构成美好生活的必要成分。诗歌长达13000多行,不知道君主当时如何稳坐聆听完整首诗歌的。但君主做到了,并且当哈吉·哈吉甫读完长诗后,君主深受触动,赐予哈吉·哈吉甫皇室地位。从此,他的诗歌也在伊斯兰世界广为流传。诗歌是用古维吾尔文写成的,维也纳博物馆中就保存着一本1439年的抄本。
和新疆其他伊斯兰建筑一样,哈吉·哈吉甫的陵墓毁于“文革”期间,后来才得以重建。我们到达后发现:陵墓被一个玫瑰花园环绕,完好如初。一面墓墙上刻着汉译的哈吉·哈吉甫长诗。读了几节后,我发现奥马尔·哈亚姆(奥马尔·哈亚姆,波斯古代著名诗人。——译者注)也读过此诗。奥马尔·哈亚姆于1123年去世,晚于哈吉·哈吉甫几十年,他在其著名的诗集《柔巴依》中表达了同样的情怀:
今朝有酒今朝醉,
莫待躯壳化尘土。
尘土复归于尘土,
长眠于尘土之下。
无酒无歌无歌者,
永无尽头。
我不太确定那些非常自律、只喝柠檬水的伊斯兰教徒如何看待享乐,但是喀什的维吾尔人仍然乐于引用哈吉·哈吉甫《福乐智慧》中的一两句诗,为他们在通往天堂的笔直、狭窄的道路上偶尔偏离一下方向找到一些理由。不过,我们并未在哈吉·哈吉甫的墓前逗留太久。哈吉·哈吉甫的墓地位于喀什的东郊,我们决定继续向东北方向行进,以便进入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那贫瘠的丘陵地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