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这座城没有不战而降

对不起,这个故事,可能会让你有点憋屈,我一度想放弃,因为自己写着也觉得很憋屈。但是,最终还是想写出来,让更多人知道,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知道那一场在一座城市发生的大屠杀。在此之前,我们都觉得是一场一枪未放、束手待毙的溃败,但事实上,并不是。这座城市,并没有不战而降。

1

1937年12月7日,凌晨5点45分。

南京的明故宫机场起飞了一架飞机。在那架名为“美龄号”的飞机上,坐着的是蒋介石。

此时的南京城外,日军已准备正式攻城。

在此之前,蒋介石的军舰一直停在江面上,他希望通过这个信号,告诉南京的守军:我一直和你们在一起。

但如今,他要坐飞机先走了。

飞机飞离南京的时候,没有人知道蒋介石当时的心情。但从南京外围阵地前几日的战况来看,蒋介石可能会有点后悔。

电影《南京!南京!》剧照

因为当初是他力主死守南京的。

2

就在1937年11月20日,日本人得到了一个令他们大为震惊的消息:中国国民政府宣布,将中国的首都从南京迁走,转到重庆。

刚刚取得淞沪会战胜利的日本人,一直憋着股劲,要趁势拿下离上海只有300多公里的中国首都南京,进而使中国政府彻底屈服,坐下来谈投降的条件。

但现在,中国人却宣布迁都了!这是要“奉陪到底”的意思啊!

那么南京还打不打?当然要打!在淞沪会战中已经杀红了眼的日本人,早已视南京为囊中之物,日军的第十军司令柳川平助和上海派遣军总司令松井石根,甚至在没有得到参谋本部允许的前提下,争相向南京进发,企图夺取头功。

11月28日,在一片少壮派军人“南京!南京!”的呼喊声中,本想停止进军开始和中国谈判停战条件的日军参谋本部,最终批准了进攻南京的命令。

日本人决定打南京了,那中国人守不守?

一直力主进攻南京的松井石根,进入南京后纵容了南京大屠杀。战后被远东军事法庭判处绞刑

蒋介石为此专门召开了一个高级将领的内部会议。

时任第五战区司令长官的李宗仁态度最明确:南京不能守!

李宗仁的理由其实很站得住脚:南京虽然是十朝古都,又是首都,意义非凡,但现在从战术上说已经是个绝地,敌人可以三面合围,而南京北临长江,又无路可退。另一方面,南京现在的守军,全是从淞沪战场上溃退下来的中国军队,兵源不足不说,士气还受到了沉重打击,根本受不住。

李宗仁的建议是:宣布南京为不设防城市,避免敌人找借口屠杀平民。中国军队主力撤到长江两岸,让日军空得南京一城,没有实际意义。

对于李宗仁的这个提议,时任参谋本部副参谋长,主持制定整个抗日计划的“小诸葛”白崇禧非常赞同。

李宗仁和白崇禧同为桂系,意见自然一致。而蒋介石自己的亲信,刚刚从淞沪战场上撤下来的淞沪会战前敌总指挥陈诚同样也坚决反对守南京,他同样认为南京孤立,要塞设施简陋,军队士气低下,不宜死守。他认为日军在“战略上已经失败”(即放弃从北向南,改由从东向西打),那么中国军队应该迅速撤离战场,开始持久抗战。

国民党陆军一级上将唐生智

蒋介石的智囊,时任军令部第一厅厅长的刘斐揣摩出蒋介石的意思。刘斐的意见,算是稍微给了蒋介石一点面子:象征性地防守一下。

刘斐认为,南京是孤城,守肯定是守不住的,但南京毕竟是首都所在,又不能不做任何抵抗就放弃,所以他的建议是,用十二个团,最多十八个团,象征性抵抗一下就主动撤退吧。

蒋介石一直不吭声。

这时候,有一个人站了起来,朗声说:“南京是我国首都,为国际观瞻所系,又是孙总理陵墓所在,如果放弃南京,将何以面对总理在天之灵?”[1]

蒋介石点头:“南京还是要守一下的。”

那个发言的人,叫唐生智。

3

唐生智,湖南东安县人,出生于名门望族,祖父唐本友,官拜清朝广西提督。

因为政见不和,唐生智一生有三次反蒋,其中两次导致蒋介石下野。但最终两人握手言和。不过无论如何,唐生智肯定不是蒋介石的嫡系。

唐生智常年信佛,人称“佛教将军”,但他的部队,其实战斗力很强。北伐战争时期,以唐生智的湘军第四师改编的国民革命军第八军,是整个北伐部队里战斗力最强的部队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