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非成败丁汝昌

这个人,他的名字总是和一场海战连在一起,因为那场海战是一场耻辱的败局,所以这个人,似乎也总是以一个窝囊的形象,出现在我们的印象中……

1

1895年2月12日,刘公岛,深夜。

丁汝昌面前的桌子上,摆着一杯葡萄酒。在写完给李鸿章的最后一封信后,丁汝昌拿起了酒杯。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只是催的并不是琵琶声,而是刘公岛港口外,数十艘日本军舰的隆隆炮火声。

而眼前的那杯酒,也并非葡萄美酒,因为里面溶着生鸦片。丁汝昌是准备用它来结束自己生命的。

没有人知道,丁汝昌在举起酒杯的那一刹那,心里究竟在想什么。

在酒入口的一刹那,丁汝昌五十九年的人生,终于画上了一个句号。

而他麾下那支曾号称“亚洲第一,世界第八”的北洋舰队,也就此灰飞烟灭。

2

丁汝昌

1836年,丁汝昌出生在安徽庐江县的石头镇。丁汝昌出身贫苦,父亲丁灿勋务农为生,所以丁汝昌只读了三年私塾,就靠帮人放牛、放鸭、摆渡等,补贴家用。

在19世纪50年代,很多穷苦人家的孩子都去跟着做一件事,那就是参加太平天国的起义——丁汝昌也没有例外。1854年,在太平军占领庐江后,父母双亡的丁汝昌就参加了太平军,成为程学启(后来苏州杀降事件的主角之一)的部下,驻扎在安庆。

1861年,曾国藩的湘军合围安庆,程学启带着丁汝昌等300多人在夜里翻越城墙,投降了清朝。

这也是丁汝昌被后世不少人诟病的第一点:变节。

对于前来投降的程学启部,当时在前线统兵的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并不信任,之后每逢战斗,都将他们放在最前列,胜则最好,败则炮灰。但程学启和丁汝昌因为熟悉太平军的里里外外,作战又勇敢,所以一路出生入死,屡立战功,而且毫发无伤。

1861年8月,安庆终于被破,立下大功的程学启升任游击,做了湘军“开”字营的营官(相当于营长),而丁汝昌做了哨官(相当于连长)。程学启确实比较会带兵打仗,李鸿章也比较倚重他。

没多久,曾国藩命李鸿章组建“淮军”,并配了湘军几个营作为“嫁妆”,丁汝昌所在的“开”字营也在其中。他坐着火轮,随着李鸿章浩浩荡荡地开往江南。

自此,丁汝昌的命运开始和李鸿章联系在了一起。

3

丁汝昌到底会不会打仗?当然会。

如果丁汝昌不会打仗,不会在到江南没多久,就被名将刘铭传看中,调入自己的“铭”字营担任哨官。太平天国灭亡后,丁汝昌随刘铭传剿灭捻军,统率骑兵,再度屡立大功。等到东捻军被消灭的时候,丁汝昌已经官拜“总兵”(差不多相当于师长级别),授提督衔。

那一年,丁汝昌也就32岁。应该说,他的顶戴花翎,还是靠自己打出来的。

但所谓“狡兔死,走狗烹”,在太平军和捻军等内乱基本被扑灭后,识时务的曾国藩一声令下,湘军开始裁军。1874年,一轮轮的裁军风潮波及刘铭传时,刘铭传让丁汝昌裁撤他的三队王牌骑兵营,丁汝昌修书抗辩,惹恼了刘铭传,丁汝昌怕引来杀身之祸,索性辞职回家了。

在家赋闲了几年后,毕竟还在壮年的丁汝昌想做点事情。1877年秋,丁汝昌奉旨发往甘肃等候差遣。走之前,他拜见了时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李鸿章。

丁汝昌的到访,让李鸿章眼前一亮。

刘铭传也是洋务名臣,后任台湾第一任巡抚,有“台湾近代化之父”之称

丁汝昌向李鸿章说起自己想做点事,李鸿章是这么回答的:“刘铭传和你闹矛盾,我若用你,肯定会得罪刘铭传。”[“省三(刘铭传)与尔有隙,我若用尔,则与省三龃矣。”]

那怎么办?李鸿章给丁汝昌指了一条路:我正在创办海军,你现在在我的安排下去学习各种海军知识,我会委你大任。那时候,左宗棠还想调丁汝昌一起去收复新疆,但被李鸿章找了个借口推辞了(由此也可见丁汝昌的战功确实比较有名)。

那个时候,李鸿章其实已经在盘算北洋水师提督的人选了。

4

谁来当北洋水师的提督,确实是一个难题。

朝堂上的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支舰队将来肯定是大清帝国最强大的一支武装力量,这个北洋水师提督的位置,不是谁来当都可以的。

李鸿章心里又何尝不明白?他曾为这件事专门请教过当时的两江总督、福州船政学堂的创始人沈葆桢。当时李鸿章提出,这个提督人选必须“既懂海军,又有资历”。沈葆桢向李鸿章两手一摊:中国之前连海军都没有,难道还有这样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