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吉尔的另一面(第2/5页)
加里波利之战是“一战”中规模最大的两栖登陆作战
1914年末,在西欧战场陷入僵持的时候,时任海军大臣的丘吉尔提出了一个大胆的作战计划:凭借英国海军的强大实力,强行通过达达尼尔海峡(位于土耳其西北部),然后在加里波利登陆,直取奥斯曼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今伊斯坦布尔),迫使土耳其退出战争。
应该说,这个战略虽然大胆,但不失可行性。可惜的是,这个作战计划从一开始执行,就是一团乱麻。
英国赖以为豪的皇家海军一开始就出战不利,一上来先被土耳其人埋的水雷干掉了6艘战列舰。在这样的背景下,丘吉尔却毫不退缩,强硬地继续驱动陆军强行登陆,结果遭到了土耳其优势兵力和优势火力的强力阻击。
加里波利之战让土耳其指挥官凯末尔崭露头角,当时他只是一名上校,后来因为缔造了土耳其共和国,被称为“土耳其国父”。
这是一场“一战”中英国少有的屈辱战役:协约国最终败退,伤亡高达25万人,其中主要是英军,伤亡超过20万人。
因为这一战,负主要责任的丘吉尔在国内受到了猛烈抨击,随后丘吉尔主动辞职,以42岁的年纪,去皇家苏格兰毛瑟枪团担任第六营营长,上前线亲自参战。
他也确实是硬气。
4
于是就要说到丘吉尔的军事才能。
丘吉尔到底是不是一个出色的军事家?很遗憾,并没有什么证据能表明他在这一方面有什么过人的才华。
在丘吉尔自己写的有关欧战的作品中,他反复强调自己的军事观点:应该躲在战壕中消灭敌人,不要将宝贵的兵力耗费在西线的进攻战之中。
这一观点在“二战”开战之初,就被希特勒的闪电战狠狠抽了一记耳光——当法国人自以为固若金汤的马奇诺防线被德国军队迅速甩到身后的时候,丘吉尔只能抛开自己“军事家”的执念,以一个政治家的身份,为法国政府不断加油鼓劲。
事实上,在整个“二战”中,最适合丘吉尔的角色无疑就是“政治家”——对不少战役,丘吉尔只是简单地下令“不准投降”和“主动出击”。如果英国没有一个敢独立思考的蒙哥马利,以及一个“超级大腿”美国,很难想象就算有了敦刻尔克大撤退的幸运,英国军队后来的命运会怎样。
丘吉尔对蒙哥马利还是非常信任的。蒙哥马利曾对丘吉尔说:“我不喝酒,不抽烟,睡眠充足。这就是我保持百分之百的状态且捷报频传的原因。”丘吉尔回答说:“我视酒如命,很少睡觉,酷爱雪茄。这就是我保持百分之二百的状态指挥你获胜的原因。”
丘吉尔在“二战”中的另一大争议事件,是在法国投降德国后,法国海军已经宣布保持中立且德国承诺不会使用法国军舰的前提下,派英国海军封锁奥兰港,炮轰一直以来的盟友法国舰队。这次海战造成港内的法国舰队几乎全军覆没,法军死亡1200多名士兵,伤300多名。不少落入海中的法国士兵宁可被淹死,也不愿意接受英军的救援。
除了军事才能,还有其他。
从小数学成绩糟糕,长大后投资美国股市几乎血本无归的丘吉尔,在1925年至1929年期间,担任了英国的财政大臣。
丘吉尔非常珍惜这个当“二把手”(首相之下最重要的职位)的机会,但在他任内恢复的英镑“金本位制”,却为后人诟病至今——虽然大幅度增加了英国的财政收入,但造成了英镑升值,使得英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大大下降,进一步加剧了国内的经济大萧条和工人失业。
不过,对于自己不了解的事物,丘吉尔却也并非全都表现得一塌糊涂。
1917年,43岁的丘吉尔重返政坛,出任内阁军需大臣。正如之前所言,丘吉尔是一个固执的人,在读书时并没有对科学创造展现出什么兴趣,但他在担任军需大臣期间,却敏锐地认识到坦克和飞机在未来的现代战争中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并提议迅速扩大生产规模。
当时刚刚在索姆河战役中崭露头角的坦克,据说名字就是丘吉尔起的——很多人也相信,只有担任过海军大臣的丘吉尔,才会把这种东西叫作“Tank”(大水柜)。
“一战”索姆河战役中出现的“怪兽”——坦克。丘吉尔曾不惜动用海军经费扩大坦克生产规模
5
丘吉尔是著名的“反共”人士。
1918年,俄国刚刚爆发“十月革命”后不久,国内陷入内战。在英国内阁兼任陆军大臣和空军大臣的丘吉尔坚决主张英国干预俄国内战,将苏维埃消灭在萌芽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