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吉尔的另一面(第3/5页)

在丘吉尔担任内政大臣期间,最反对的就是社会主义,最痛恨的就是工人罢工和游行。他处理这类事件的方法有时非常简单:对着群众架起机枪,甚至大炮——结果他直接酿成了1911年伦敦的“塞德奈街杀戮事件”。

在私下乃至各种公开场合,丘吉尔不止一次表达出对苏联以及对斯大林个人的厌恶。但是,到了1941年6月22日这天,他的态度发生了180度的大转弯。

1941年6月22日,德国单方面撕毁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出动190个师约550万兵力,大举入侵苏联——丘吉尔立刻意识到:英国不用再孤身面对德国纳粹了。

就在当天晚上,丘吉尔发表全国广播讲话:“在过去二十五年中,没有一个人像我这样始终一贯地反对共产主义。我并不想收回我说过的话。但是,这一切,在正在我们眼前展现的情景的对照之下,都已黯然失色了。……俄国的危险就是我国的危险,就是美国的危险;俄国人民为保卫家园而战的事业就是世界各地自由人民和自由民族的事业。我们将尽力给俄国和俄国人民提供一切援助。我们将呼吁世界各地的朋友和盟友采取同样的方针,并且同我们一样,忠诚不渝地推行到底。”

丘吉尔是西方国家领导人中第一个站出来坚决声援苏联的人,并且没有把承诺只停留在口头上。

丘吉尔和斯大林

第二天,英国皇家空军开始对法国北部的德国军事目标实施轰炸,希望能减轻苏联的压力;一批又一批由英国情报人员破译的德军进攻苏联的情报,开始源源不断出现在斯大林的桌上;英国海军开始冒着极大风险,在北极圈航线为苏联输送物资。

在整个“二战”期间,美、苏、英三国可谓同一个战壕里的坚定战友。

但是就在“二战”结束后不久,丘吉尔似乎连和苏联稍微延续一下“蜜月期”的想法都没有。

1946年3月5日,访美的丘吉尔在美国总统杜鲁门的母校威斯敏斯特学院发表了题为《和平砥柱》的演说。

这是一场震惊全世界的演说,因为丘吉尔在演说中明确指出:“不久前刚被盟国的胜利照亮的大地,已经罩上了阴影。没有人知道,苏俄和它的共产主义国际组织打算在最近的将来干些什么,以及它们扩张和传教倾向的止境在哪里,如果还有止境的话。……从波罗的海边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里雅斯特,已经拉下了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这张铁幕后面坐落着所有中欧、东欧古老国家的首都——华沙、柏林、布拉格、维也纳、布达佩斯、贝尔格莱德、布加勒斯特和索菲亚。这些著名的都市和周围的人口全都位于苏联势力范围之内,全都以这种或那种方式,不仅落入苏联的影响之下,而且越来越强烈地为莫斯科所控制。”

这是“二战”后,西方世界第一次有重要人物公开站出来指责战时的盟友苏联,所以对于丘吉尔的这场演讲,几乎没人记得它的题目叫作《和平砥柱》,大家都习惯用另外一个名词:“铁幕演说”。

不少史家都认为,是丘吉尔的“铁幕演说”,揭开了苏联和西方世界长达数十年的“冷战”序幕。

也有人曾感兴趣:丘吉尔为何能翻脸比翻书还快?那还是因为,丘吉尔从内心里其实从来没有改变过自己的立场——对于当初和苏联结盟,丘吉尔自己是这样说的:“如果希特勒入侵地狱,我也会在下院为恶魔说几句好话。”

丘吉尔正在发表“铁幕演说”

6

当然,丘吉尔的很多行为和观点,都源于他心中一直有的一个梦想。

那就是延续“日不落帝国”永远荣光的理想。

发表“铁幕演说”固然有丘吉尔一直以来反共立场的影响,但在另一方面,由于“二战”结束,共同的敌人消失,丘吉尔知道昔日盟友之间无可避免地会发生各种摩擦。为了能让英国在战后得以迅速重建乃至恢复昔日荣光,就必须拉拢当时的世界首强美国,共同树立一个叫“苏联”的靶子。

事实上,从青年时期开始,丘吉尔就一直对“大英帝国”有着强烈的感情,为了维护“日不落帝国”的荣光,丘吉尔愿意付出任何代价,甚至牺牲盟友的利益。

比如中国。尽管丘吉尔在欧洲是“绥靖主义”最坚定的反对者,但在亚洲,为了维护英国殖民地的利益,面对咄咄逼人的日本,丘吉尔的态度却一直是以牺牲中国的利益为代价的“息事宁人”。

从1931年开始,面对中国政府向国联申诉的种种日本侵略行径,英国总是牵头呼吁“双方保持克制”,从不给出公正的评判。1940年,日本要求英国关闭滇缅公路,断绝对中国的援助。因为害怕影响自己在南亚的殖民地利益,英国没有反对,立刻决定关闭滇缅公路3个月——签字的正是新任首相丘吉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