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当年在报纸上登广告有多难吗?(第2/3页)
但以当时的市场环境,就算只有一家,但依旧是无米下炊。当时,上广装专门出差去北京,游说中央报刊能够接受刊登广告——中央报刊肯刊登,地方报纸才敢动啊!
但是中央报刊没有一家敢先摸石头过河。
时任解放日报社广告部经理的彭寿龙回忆,当时找到了上广装说可以刊登广告,对方激动万分,在最短的时间里就拉来了足够《解放日报》春节假期版面使用的商业广告。
1月28日,《解放日报》的版面上破天荒出现了上海工艺美术工业公司和上海食品工业公司的拳头产品,舞台刀枪、二胡三弦、佛手味精、幸福可乐、十全大补酒等一批广告。
当时,像这样的广告每条大约收费在700元左右,不久就调价到了每条1280元。这个价钱是什么概念?当时上海的人均工资仅每月40元左右。
但即便如此,在《解放日报》开了头炮之后,其他商家蜂拥而至——刊登广告的那几家商家的商品迅速脱销。
在诸多广告客户里,当时还有一家日本电气公司,连续来找了几次,要求在《解放日报》上刊登广告。这让庞寿龙感到非常棘手:党报能不能刊登资本主义国家的资产阶级广告?按什么货币结算?
庞寿龙为此还自掏腰包买来龙井茶叶、广东香蕉,接待日本客户,想先探探虚实。
一犹豫,第一个涉外广告就让《文汇报》做了。
5
《解放日报》作为一家“第一个摸石头过河”的报纸,当时不是没有风险的。
根据王维老总的回忆,在《解放日报》刊登广告后的两个月,在一次宣传部的会议上,出版局有一位副局长毫不客气地发问:《解放日报》带头刊登商业广告,到底是为社会服务,还是为本单位赚钱?
王维还是那条标准:用实践检验。他回到报社后,马上让总编办收集各界对《解放日报》刊登商业广告的真实反映。
解放日报社的资料室里,至今还保留着不少当初的读者反馈原件——真的有批评声音:
“凭票供应的电视机、收录机为啥还要做广告?如果登给中国人看,你又买不到;如果登给外国人看,人家根本不稀罕!”
“这是一种形而上学!只能起到刺激人们不满的作用。”
1979年1月28日的《解放日报》(第二版)
1979年1月28日的《解放日报》(第三版)
“我花四分钱买一份报纸为了学习、看消息,你们用四分之一的版面介绍日本人的生意经,算啥名堂?”
“广告里画的有些是油头粉面、奇装异服、妖形怪状的女人,对广大群众到底有啥好处?”
王维让人把这些反馈实事求是地做成简报,上交给宣传部。
上面的领导,并没有批评。
6
由《解放日报》开头,全国报纸广告的“黄金时代”大幕由此拉开。
记得上海《新民晚报》的一位记者讲过一个段子:“那个时候,我们的广告部主任上班别的什么东西都不带,只要带把尺子就可以了。一个客户进来,主任告诉他实在没版面了,客户再三拜托,于是主任用尺子给他在版面上量出一个几乘几厘米的‘豆腐块’,问他能接受吗?客户连连点头,出去。然后排队的下一个再进来。那个年代,在报纸上登一个广告,有时候要提前一个月预约。”
当然,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解放日报》,也由此迈开了脚步:1993年,报社全年广告收入首次达到1亿元,1995年又突破了2亿元。
对了,那家上海广告装潢有限公司在之后的八年时间里,营业额一直是同行业全国第一。
馒头说
《解放日报》是一家听上去非常严肃、正经的报纸(实际上也是),但翻开它的历史,除了第一个恢复商业广告外,真的还有不少的全国“第一”,会颠覆你的印象:
1979年8月12日,成为全国第一家刊登“社会新闻”的报纸(其实就是非正面的新闻:上海一辆26路无轨电车翻车,造成很多乘客受伤);
1980年1月,全国第一家创办文摘类报纸《报刊文摘》(巅峰时期的发行量达到380万);
1989年1月21日,成为全国第一家敢把美国总统(布什)的就职演说作为头版头条的报纸;
1991年1月17日,成为全国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敢在头版头条刊发《海湾战争可能在24小时内爆发》预测消息的报纸(结果战争确实就在当天爆发);
1991年2月4日,成为全国第一家敢用自己的语言透露党的最高领导谈话内容的报纸(业内皆知的“皇甫平”,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自行搜索);
1992年1月4日,成为全国第一家出版彩色版周末刊的报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