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的“价值”
前些时候,到上海参加了一个老照片的收藏拍卖与研讨活动,见到了不少来自全国各地的老照片收藏家与收藏爱好者,新朋旧友,济济一堂,堪为老照片收藏界一次难得的盛会。
交谈中,来自杭州的一位老照片收藏家在谈到老照片的价值时说道:老照片的价值说来说去全在那一张纸,那张承载了诸多光学、化学工艺的老相纸,在经过了数十年、上百年岁月消磨后的奇妙存在。乍听之下,我有些诧异,也很有些疑惑:毕竟,一张老照片价值的大小,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决定的,至少照片上所定格的社会历史信息,是我们在衡量一张老照片价值时不能不考虑的。但,我还是多少理解了这位资深收藏家对老照片的那份特殊的情感与独到的认知。
或许,在他和那些地道的老照片收藏家眼里,只有那些原版的、多年保存下来的老照片才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老照片(事实上,这些年在各种拍卖会上真正拍出高价的,也正是这样一些照片),所以他才如此强调那张“承载了诸多光学、化学工艺的老相纸”吧。
苏珊·桑塔格也留意到了照片的这种作为物品的属性,“就静止的照片而言,物象同时也是物品”,照片作为“一件纤巧物品”,“人们可以持有它并一再观看”。作为物件的照片,与作为影像的照片,有时候并不完全是一回事。比如,一张老照片上的影像我们可以任意去复制(尤其在扫描、复制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而作为物件的照片却是无法复制的,你无论调动多么先进的技术手段,也无法复制模拟出一幅与那张老照片一模一样的实物照片来——虽然有些古董制造商一直没有放弃这方面的努力,在照片做旧上绞尽了脑汁,结果却总是弄巧成拙。那张历经岁月消磨的“老相纸”,始终是横亘在他们面前的一道无法逾越的障碍。
这让我想起了我与台湾的老照片收藏家秦风先生曾有过的讨论。起因是我在某辑《老照片》的“书末感言”里提到他的一次老照片展览时,称他展出的照片多为复制品而非原版照片,秦风先生看到这篇文章后,特意从台北打电话过来指出我的表述有误,说他拿来展出的照片并非是用老照片扫描以后复制的,而是用原底版放大的,应该视同原版照片。是啊,所谓“原版照片”,顾名思义,不就是用原底版印制(虽然今天的制作技术与当年的洗印工艺已不可同日而语)的照片吗?不过,若用上述那位老照片收藏家所强调的“一张老相纸”来度衡,这些照片虽然是原版的,恐怕与收藏家眼里那种纯粹的老照片还是有些不同吧。可见,对老照片价值的判断,乃至对老照片的定义,实在是一桩既复杂又见仁见智的事情。
不过回想起来,与焉上海的这次活动,最大的收获便是听闻了这句收藏老照片的独到心得,它无疑为我们理解与认知老照片开启了另一个窗口——尽管透过这个窗口看到的,对于《老照片》常年的读者来说,或许会觉得有些陌生。
毋庸讳言的是,《老照片》与收藏界对老照片的认知确有一些差异。实在说,《老照片》对作为信息载体的“那一张纸”,并不怎么太在意,无论是原版的,还是复制的(包括印刷品),哪怕只是一个电子数据,均在所接纳。《老照片》更关心,或者说更在意的,还是照片所定格的社会历史信息是否珍稀,是否有趣。
有些事,说出来不怕收藏老照片的朋友们笑话。当初创办《老照片》的时候,每次去北京出差,只要赶上周末,我都要抽空去潘家园转一转。见到有意思的老照片,只要价钱合适,也颇“淘”过一些。我那时“淘”老照片并非为了收藏,而是为了在《老照片》里用。《老照片》甫一面世,稿源有些紧张,也是想从潘家园“淘”点照片回来,以解燃眉之急,很有点找米下锅的意思。有时候,明知摆在摊位上的货色是将老照片扫描复制后又做旧的,冒充原版老照片在兜售,而一旦感觉照片上的信息还有些意思,便蹲下来与卖主还价,虽不当面道破其照片的真伪,但杀价却毫不留情,多数情况下总能如愿以偿。盖因卖主也心知肚明,自己的老照片是复制品,原非什么奇货可居。
这种注重照片信息的价值取向,固然是由《老照片》试图通过照片来反映历史的诉求决定的,而单从实际的效果来说,原版的老照片也好,翻拍的老照片也好,电子版的老照片也好,乃至复制后做旧的老照片也好,只要画质过得去,一旦印到书上,并没有太大分别。即使通过彩色精印的原版老照片,虽然还原效果远在黑白印刷之上,但捧在手里,与把玩那张承载了诸多光学、化学工艺的老相纸,感觉还是大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