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逐鹿中原,天朝初建的历史博弈(第7/10页)
更重要的是,刘文静是李世民的心腹。李世民长期带兵四处征战,大肆笼络人才,发展自己的力量。自从武德元年李建成被立为太子后,李氏集团内部便开始分化,形成了以太子为首的太子集团和李世民为首的秦王集团,这两个集团争夺权力,势必会造成兄弟之间的相互残杀。李渊深知刘文静十分有才能,如果他一直帮助李世民,日后一定会对太子构成莫大的威胁。如果太子之位不稳,天下的政局也会因此不稳。为了维护太子的储君之位,削弱李世民的势力,李渊必须杀死刘文静,使李世民失去一条臂膀,阻止他对太子之位的凯觑。
百废待举,改府兵稳基业
任何一个新王朝在建立后,都必然要经历国家制度的重建以及内部关系理顺的过程。李渊称帝后,面对百废待举的局面,他一面组织力量进行统一全国的战争,一面注意加强政权建设。在李渊心中,重建国家制度丝毫不比在战场上与敌人厮杀来得轻松,因为确定统治的新秩序是一个王朝能否顺利运转下去的关键因素。
唐高祖李渊当上皇帝的时候已经五十多岁了,他作为曾经隋朝官僚贵族统治集团中的一员,对隋朝的那一套制度体系已经十分熟悉了,在晋阳起兵时,他又打着帮助隋朝平定国难的旗号,所以不会在隋朝的传统体制之外做出太多创新之举,唐朝初期的国家制度建设只是在隋朝制度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增增补补。但是李渊本人曾经经历过隋炀帝的暴政,感受过当时的政治黑暗和百姓疾苦,对隋炀帝的亡国教训认识得比较清楚,所以他吸取了经验和教训,在进行国家制度重建时,还是采取了补弊起废、拨乱反正等积极的举措,为唐朝的巩固和发展奠定根基。
唐朝的官僚体系和政治体制方面,概括来讲就是三省六部二十四司。李渊依据隋朝旧制进行制定,做了一些改动,比如把隋朝的中枢五省改成六省,将门下省的长官纳言改为侍中,将内史省改为中书省,其长官也从内史令更名为中书令,其下属给事郎改名给事中。三省分为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尚书省掌管全国政令,是命令的执行机关;下属一共有六部,即吏、户、礼、兵、刑、工;中书省负责给皇帝起草诏书,是当时的决策机关;门下省则负责审核中书省起草的诏书,如果发现有不合适的内容就予以驳回。唐朝的监察机关是御史台,负责监督、弹劾文武百官。此外,李渊还建立了一整套的地方官体系,地方分州、县两级,州设刺史,为一州之长。州刺史负责维护社会秩序,考核官吏,劝课农桑,发现并推荐人才,每年要到所属的县巡察一次,“观风俗,问百年,录囚徒,恤鳏寡,阅丁口,务知百姓之疾苦”。州以下就是县,县设县令,负责地方的行政、刑狱等日常事务。
任何一个封建政权,都会通过赋役手段剥削劳动者。但如何把这种剥削与奴役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李渊也颇费了一番心思。他要制定出一种既能让统治阶级有利可图,又能让劳动者可以承受,不至于产生反抗的念头。武德二年(619年),李渊初步制定出了租庸调法,其中规定:“每丁租二石,绢二丈,绵三两。自兹之外,不得横有调敛。”武德七年(624年)他又颁布了更为详细的赋役制度。新的赋役法规定:“每丁岁入租粟二石,调则随乡土所产,绫、绢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凡丁,岁役二旬,若不役,则收其佣,每日三尺,有事而加役者,旬有五日免其调,三旬则租调俱免,通正役,并不过五十日。”也就是说,如果农民不负担徭役,每天要向国家缴纳三尺绢,如果农民负担徭役超过十五天就可以免调,超过三十天可以租调全免,农民在服徭役期间,全年不超过五十天。
军事力量在国家政权中的决定性意义几乎是每个皇帝都懂得的道理,军人出身的李渊自然更加明白军事力量的重要性。李渊在军事制度上采取府兵制,这是一种职业兵制,创始于西魏时期,经过北周、隋朝,沿用至唐朝,府兵制建立在均田制的基础上,是兵农合一的制度,士兵们平时在家干农活儿,有战争的时候再出征,府兵将军的任务由“督耕战”到“劝课农桑”,意味着府兵的性质已经发生了变化。
唐朝的货币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为伪造的五铢钱泛滥,李渊下令改铸开元通宝,这种钱币大小适中,上面的文字使用八分、篆、隶三种字体,是唐朝的第一种货币,也是发行量最大,沿用时间最长的货币。由于开元通宝的质量很好,通货控制得当,钱币做工十分精美,所以深受百姓的喜爱。开元通宝的流通,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与过去的秦半两钱、汉五铢钱比较,改变了以重量为货币名的传统,在这之后历朝的钱币都不再用重量命名,而是称为“通宝”、“元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