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江河残破,赫赫盛唐不归路(第8/9页)

大历十三年(778年),众多割据势力中的其中一位李正己,觉得尽管自己独霸一方,但是仍然需要笼络一下朝廷。于是他上表李豫,表示愿意对朝廷提供财政的援助,捐赠资金高达三亿钱。当时的朝廷经济十分困难,长安的很多京官要靠借贷过日子。唐代宗李豫很想收下这笔钱,以解财政之渴。但是他知道,这笔钱可不好拿,一旦拿了人家的钱,就等于被李正己收买了,以后他在自己的地盘上胡作非为,朝廷也不敢去指责他。但是李豫转念一想,那李正己本来就已经很嚣张了,如果不收下,他一定会说朝廷不给面子,如果闹僵了,势必是一场恶仗,不仅损兵折将,本来就亏空的国库会雪上加霜的。李豫感到十分为难,宰相崔祐甫给他出了个主意:“陛下,李正己既然给朝廷送钱,那您就要显示一下自己的风度。名义上收了,但是不能真的收,而是以朝廷的名义发给李正己的部下当军饷,从李正己那里拿,再用于李正己的部下,这样既不会让李正己落下话柄,又能让将士们感谢朝廷,还能起到很好的宣传作用,让天下都知道朝廷爱军民,不贪财物,这样就树立了好形象,何乐而不为呢?”李豫听了很高兴,按照崔祐甫的主意办。这招果然十分高明,朝廷借花献佛收获了民意,给了地方藩镇势力一个下马威,然而这种小手段对藩镇割据的严峻形势并没有起到太大的作用。

到了唐代宗李豫执政的晚期,很多藩镇的节度使让他十分头疼,这种藩镇割据的局面直到李豫去世也没有得到扭转,他就这样带着遗憾离开了人世。李豫继祖父唐玄宗李隆基和父亲唐肃宗李亨之后,平定了安史之乱,却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家不像家、国不像国。因为李豫对藩镇的姑息态度和朝廷的腐败无能,他为李氏子孙留下了如此麻烦的后果,既要重整河山,又要防范地方割据势力的叛乱,真是山河日下、艰难无比。

吐蕃入犯,帝王无力回天

在藩镇割据局面不断形成的同时,由于讨伐安史叛军,西部的军队大部被撤回,吐蕃趁机深入内地,大举进攻唐朝,占领了陕西凤翔以西、分州以北的十余州以及奉天等地,兵临长安城下,唐军接连溃败,京师大骇,唐代宗李豫慌忙逃到陕州避难,朝臣和士大夫们南奔荆襄或隐藏在山中。

吐蕃的军队占领了长安,他们把唐宗室广武王李承宏立为皇帝,劫掠府库钱财,纵兵烧毁民房,原本繁华的长安城变得满目疮痍、萧然一空。

关键时刻,唐代宗李豫仓促地启用了郭子仪为副元帅,雍王李适为挂名元帅,一起迎击吐蕃。郭子仪积极组织兵力反击吐番,他用少数民族士兵虚张声势地恐吓吐蕃,命令长孙全绪率领二百兵马到陕西蓝田,白天击鼓扬旗,夜晚焚烧篝火,让吐蕃军队以为有很多兵马驻守在这里。郭子仪又命令数百人化装潜入长安,组织城里人到处散布谣言:“不好了,不好了,郭令公亲自率领大军杀来了!”吐番士兵们惊恐万分,在占据了长安半个月后,不战而走,全部撤离长安,陷落的长安就这样被唐军收复了。

唐代宗李豫回到长安后,郭子仪伏地请罪,李豫说道:“爱卿为何如此,快快起来,都怪朕没有及早用卿,所以才会落到这种地步啊。”李豫赐给郭子仪免死金牌,在凌烟阁为他画像,以表彰他的兴唐之功。长孙全绪等也被加官进爵,同时削免程元振官爵,让他回家养老。

吐蕃军队撤出长安后,又攻入剑南道的松州、维州、云山城、笼城等地。吐蕃的连年入侵,使得战争十分频繁,唐朝的统治受到了极大的威胁。李豫在凤翔、渭北等地设置了节度使,派重兵驻守于此,抵御吐蕃的进犯。

唐王朝内部此时已经矛盾重重,本是平叛安史之乱的有功之臣仆固怀恩叛唐,他一直自恃功高,不满意李豫对他的封赏,加上他得知李豫想要收回兵权,于是就造反了。他引来了吐蕃、回纥等总共三十万大军,让他们从华阴趋赴蓝田,直取长安。朝廷听说之后十分惊恐,李豫急忙召来了郭子仪,屯驻在长安北面的泾阳城。郭子仪率领先锋部队攻破了吐蕃的军营,斩杀俘虏了数百人。此时,郭子仪派去的另一队人马已经攻破了吐蕃的盐川城,仆固怀恩和吐蕃军队害怕失去后援地,于是决定撤兵,长安城就此获救。

但是仆固怀恩贼心不死,又引来回纥、吐蕃、吐谷浑、党项等数十万兵马入侵鸣沙,大肆烧杀抢掠,兵逼奉天。在此期间,仆固怀恩病死于军中。郭子仪极力说服回纥与唐军联合,两军合力,灵武台西原大破吐蕃,斩首五万,生擒万人,夺回了被吐蕃劫掠的百姓四千多人,缴获的牛、羊、驼、马等绵延三百里内不绝。吐蕃退兵,唐朝边境的紧张局势得到了一定的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