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带装饰的现代设计:“装饰艺术”运动(第6/22页)

白天,蜂拥而来的观众将各个主要的制造商、大百货公司和各国设计师设立的专题展馆,以及展场内的精品店大道挤得水泄不通;晚上,展场巍峨的大门、周围的桥梁和喷泉,以及散布在城市各处的巴黎重要景点,在彩灯的光芒下熠熠生辉,巨大的雪铁龙汽车标牌悬挂在高耸的埃菲尔铁塔上,将这个19世纪的建筑工程奇迹变成20世纪消费主义的巨大广告牌,展示了“装饰艺术”运动毫不掩饰的商业化倾向。

1925年的巴黎展览中,最令人瞩目的展馆大约要数珍藏家酒店[The Hôtel d'un Collectionneur,亦称鲁赫曼展馆(Ruhlmann Pavilion)]了。展馆的建筑由法国著名的建筑师皮埃尔·巴陶特(Pierre Patout, 1879—1965)设计,以一个名为“大沙龙”(Grand Salon)的巨大椭圆形展厅作为展馆的视觉焦点;室内设计、家具设计,以及展示设计,则由当时法国顶尖的家具设计师埃米尔·雅可布鲁赫曼领衔的一批著名的艺术家和设计师来完成。他们用新的技术和材料,将法国的传统设计加以现代化,“大沙龙”华丽奢侈的装饰、丰富的色彩、优雅的格局,被评论家们称为法国装饰艺术最重大的成果,并成为“装饰艺术”运动的标志之一。

美国设计师吉尔伯特·罗德1933年设计的台灯。

美国出生的法国歌舞演员约瑟芬·贝克的舞台服饰风靡一时。

英国皇家温顿陶瓷公司(Royal Winton)1934年生产的以爵士乐为装饰主题的咖啡壶。

俄国设计师里昂·巴克斯特(Leon S. Bakst, 1866—1924)1912年为俄国芭蕾舞团设计的演出服装。

美国设计师鲁列尔·基尔德1937年设计的Electrolux牌3D型电动吸尘器。

1927年,美国主流杂志《名利场》,以爵士舞人物为封面。

这次展览中,优雅大厅(Pavilion de l'Elé gance)是集中展示法国时装的中心,此外各个大百货公司,以及保罗·布尔列特(Paul Poiret, 1879—1944)、索尼娅·德劳内等法国时装界的重量级人物也都纷纷开设独立的展台,充分展示了法国时装的雄心和实力。由于该展览的目的是要 将巴黎打造成世界时尚中心和购物中心,因此,设置在亚历山大三世大桥上和精品店大道上的店铺,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橱窗也设计得格外漂亮。那些时装店里采用了最新式的人体模型,有些是用光洁滑顺的铸蜡制作的,栩栩如生,更加挑逗起观众的购买欲望。除了展示作用之外,这些店铺也以实惠的价格销售一些别致、时髦的新式服装。

这次展览明文规定了参展作品必须是表现现代精神的,展品的大部分也的确具有新时代的创新意味。这次展览对于确立“装饰艺术”风格的主题和形式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这次展览在世界各地都引起了积极的回响。英国、奥地利、荷兰、匈牙利、波兰、捷克斯洛伐克、意大利、西班牙、瑞典、丹麦以及苏联等众多欧洲国家都参加了这次巴黎国际展览,但德国和美国却引人注目地缺席了: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是主要的侵略者,也是法国在装饰艺术和设计方面最强劲的竞争对手,因此,派送给德国的邀请函“到得太迟”,以至于德国来不及筹备送展。美国则是另外一个故事:美国商务部对该展览提出的“参展作品必须是现代设计”这一要求的回应居然是“美国没有现代设计”(“there was no modern design in America”)。不过,美国虽然没有参展,美国艺术家和设计师们却是非常积极地前来巴黎参观展览,这次展览对于美国现代设计的兴起和发展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美国工业设计的先驱人物唐纳德·德斯基(Donald Deskey, 1894—1989)就是参观了这次展览会后,在纽约开设了他的设计咨询事务所的。

三、“装饰艺术”运动的设计特点

“装饰艺术”并不是一种单纯而统一的风格,但在强烈的装饰性、简洁的几何外形、独特的色彩系列和材料的选择等方面,仍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

法国设计师埃德加·布兰德特(Edgar Brandt, 1880—1960)1930年代设计的金属台灯,采用几何化的植物和花卉图案做装饰,布局对称。

法国设计师利涅·拉里克1925年设计的香水瓶,用磨砂工艺制造出几何格纹作为装饰。

1920年代法国出品的『装饰艺术』风格纺织品,群芳吐艳的花篮,浪漫情怀的缎带,都很有法国特色。

德裔美籍设计师金姆·韦伯(Kem Weber, 1889—1963)1934年设计的扶手椅,线条流畅、色彩鲜明,是典型的『装饰艺术』风格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