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解雁门之围

公元611年,隋炀帝继承了父亲隋文帝的征讨高丽事业,以高丽不遵臣礼为由,征讨高丽,全国应征士卒近200万人,而这次出征也由隋炀帝亲自指挥。此次出征规模之大令人震惊:各军首尾相连,鼓号相闻,旌旗飘扬,连绵千里。

这是隋炀帝第一次带兵出征讨高丽,声势浩大到让人瞠目结舌,这场讨伐之战史称“近古出师之盛,未之有也”。因为是皇上亲自指挥,几百万士卒信心百倍,即使高丽兵依水据守,隋军也建浮桥渡河,在歼灭了仅仅只有几万人的高丽军后,信心百倍。

隋炀帝以为这是一场必定大胜的战役,继续高歌猛进,岂料高丽军拼死守辽东城,隋军将吃奶劲儿都使出来了,依然久攻不下。

一而再,再而衰,三而竭。半年过去了,隋军曾经的百倍信心有了动摇,极大的挫败感蔓延全军。

隋炀帝怎甘心失败而归,他亲临辽东城下,督导攻城,士兵们再次信心大增,同时,隋炀帝还令其亲信,左翊大将军宇文述和其他九军的三十多万人,右翊大将军来护儿四万水军,越过高丽城,向鸭绿水挺进,攻打平壤。

高丽军也不是吃素的,利用自己的“地利”优势,用诱敌深入的方式,逗引得隋军上蹿下跳,疲惫不堪。和辽东城一样,那平壤坚如磐石,屡攻不得,只得还师。趁着隋军后撤,高丽军从四面对他们进行包抄,那宇文述且战且退,狼狈不堪,三十多万人等回到辽东城,竟然只剩下不到三千人,而那右翊大将军来护儿所率领的水军也比宇文述好不了多少,四万大军攻城,城没攻下,回到辽东城也仅剩四千人。

这场惨败让百万隋军死在了高丽。高丽大胜,得意中将惨死的隋军将士尸体筑成了高高“景观”……

隋炀帝怎肯受这种奇耻大辱?休整一年后,又接连在公元613年、614年发动讨伐高丽之战,当然,均以失败告终。

一时间,高丽成了隋炀帝的梦魇,战了败,败了战,隋炀帝的不甘让他不断征兵,征兵出征需要费用,再加上大修运河需要劳工,一时间,整个中原大地“男丁不足,役使妇人”……

起义军,突厥,高丽…… 隋炀帝疲于应付——按下葫芦又起瓢,索性将这麻烦事交给属下,自己巡游去了,并巡游到了雁门,在这里,他遇到了他的另一“梦魇”——突厥,他经历了一场死亡威胁……

第十八节 世民河中拾诏书

(1)

隋炀帝巡游到雁门时,李世民十六岁,新婚不久,父亲李渊正被调任山西做河东抚慰使。在去山西的途中,路经霍州时,还与母端儿农民起义军狭路相逢。李渊被隋炀帝派出做抚慰使,就是为了镇压起义军,李渊没有理由不拼命,他不能给隋炀帝留下害他的任何把柄。

李渊不顾自己的身份,冲在了最前方,士卒们见头领都不顾生死,个个也都成了拼命三郎。加上李渊当时的兵力强于母端儿起义军,因此,一番激战后,李渊大胜,那母端儿被万箭穿心,打成了筛子,当场死亡。

杀敌一万多,俘虏六万余人,李渊还没到山西便迎来了一个大胜仗,实力大增。隋炀帝见李世民打起起义军来这么卖力,也放心了很多。父亲在霍州与母端儿激战大胜,李世民听说后,很想跟随父亲去参战,无奈李渊说还不到时候。

“老说什么不到时候,不到时候,什么时候才算是到时候呢?”窝在家里的李世民时常这么自言自语。

每到这时,他那善解人意的新婚妻子长孙氏都会安慰他说:“或许是阿翁想着阿家离世不久!”

其实,李渊并非只是这个原因不让他参战,而是因为李世民新婚不久,他不忍心儿子刚刚娶妻就让他跟着自己出征打仗,打仗就意味着可能的死亡,他还没有为李家传嗣,何况,隋炀帝处处盯着自己,挖空心思找机会除掉自己,一旦哪场镇压起义军失败,很可能连累到儿子。

李世民听妻子长孙氏说到母亲,眼里泛出哀伤。

母亲窦氏的离世是李世民的隐痛,即使窦氏离开他已经一年多了,他依然无法释怀。也许妻子说得对,他还处在失去母亲的悲伤中,父亲怎么可能让他跟随出征打仗?带着情绪出征,是军之大忌啊。

李世民的母亲窦氏死于公元613年,当时,隋炀帝第二次亲自率军进攻高丽,时任卫尉少卿的李渊在这次皇帝远征中担任后勤补给工作,率领运粮队去怀远镇。去怀远镇要经过涿郡,窦氏决定带着李世民去涿郡,看望很久没见的夫君。

窦氏怀着李世民时便住在了陕西省武功县建子沟村,当时,隋文帝提倡节俭,朝廷上下不管穷不穷,都“装穷”。李渊,这位与北周、大隋均有姻亲的谨慎之人,更不敢做出有违皇上、皇后提倡之事,也便让怀孕的妻子回了老家,照顾他性格古怪的母亲独孤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