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雪后城头草色新(第34/49页)

如果不是白纸黑字,几乎不敢相信这番话是慈禧说出来的,因为它像极了那个被朝廷通缉的康有为的原话。特别是“误国在一私字”一句,使得这道诏书酷似慈禧的检讨书。诏书极其准确地剖析了中华帝国虚弱的原因,观点之精百年后依旧让人感到其锋锐。而更值得注意的是,诏书好像没有涉及如何学习外国科学技术等问题,直接着眼于帝国政体的变革了。

紧接着,慈禧要求各地官员,“各就现在情形,参酌中西政要,举凡朝章国故,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政财政”,“当因当革,当省当并,或取诸人,或求诸己。”为此,1901年4月,慈禧成立了一个专门处理帝国关于变革奏折的机构,叫做“政务处”。历史兜了一个大圈子,让整个国家备受创伤之后,又转回来了。所不同的是,1899年呼吁帝国变法的是光绪皇帝,现在是慈禧太后。

1901年,流亡中的中华帝国政府的变革包括了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方面。在教育体制上,宣布废除科举和八股,建立近代意义上的学堂和相应的考试制度;在军事上取消八旗兵制而改为省军制;在行政体制上裁减臃肿的官僚机构和庞大的官吏队伍;在财政上进行全面整顿,首先是统一混乱的货币制度,疏通贸易交流之间的障碍。

1901年的帝国变革从一开始就是被迫的,于是决定了它始终是一篇表面文章。对于慈禧来讲,她最关心的依然是自己的权力,对自己的权力是否稳固依然备有措施,这些措施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依然“拥有”守卫在她身边的那群顽固的满族大员。帝国的变革最终演变为满族朝廷和贵族与各省督抚和绅士阶层之间的利益冲突,这种冲突激化的结果只能导致大清帝国的迅速灭亡,这一点慈禧心里比谁都清楚。

1901年,即使表面上积极支持帝国变革的洋人们也不希望中国真正的富强。他们支持这个古老的帝国艰难地变革的最高目的是:让中国人至少懂得世界范围内的自由通商并不是什么坏事,而提高中国人的文明程度会使中国人再不至于像1900年一样碰到洋人就砍一刀。

水中之鱼不可能变成空中之鸟。

外国联军撤出京城了。第一笔赔款划到各国的账上了。一块巨大的纪念被害的德国公使克林德的牌坊在京城繁华的街头矗立起来了。前往德国向德皇“谢罪”的醇亲王载沣出发了。中华帝国这条大鱼终于度过了19世纪与20世纪交替时节里的最干涸的日子。

帝国的生机复活了。

慈禧该回家了。

《圣驾回銮》诏书依旧是以光绪皇帝的名义发出的:

上年七月以来,仓卒播迁,朕侍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皇太后,暂驻关中,瞬将经岁。睠怀宗社,时切疚心。今和局已定,昨经谕令内务府大臣扫除宫阙,亟欲即日回銮。惟现在时令已交仲夏,天气炎热,圣母高年,理宜卫摄起居,以昭颐养,万难于溽暑之际,跋涉长途。自应俟节候稍凉启跸。兹择于七月十九日,朕恭奉慈舆由河南直隶一带回京。著各该衙门先期望敬谨预备,此通谕一体咸知,俾慰天下臣民之望。(荣禄致许应骙书:《庚子拳变始末记》,载《清代野史》卷一,巴蜀书社1998年9月第一版,第181页。)

慈禧从西安启程回京的日期是1901年11月30日。拖延了朝廷启程的原因很多,重要的是慈禧还没有最后弄清楚各国如何对待她——“太后急欲知列强对于其权位之意见。”大臣们反复转达了洋人们对她“没有任何恶意”的信息,她又得知各国的“内讧”很激烈,在这种情况下她回京不但人身没有危险,权力不会丢失,而且可能还会“颇受欢迎”。虽然有人还是建议把都城迁到别的城市去,理由除了关于帝国的安全之外,还多了条以免太后“去那个经洋兵亵渎之地”的理由——有人报告,占领颐和园的俄军曾经在慈禧的卧室里挂了一张“淫秽的图画”——但慈禧还是下了回北京的决心。尤其是她得到“宫中储藏之宝物未被联军所掠”的报告时,回京的心情更加迫切了,因为她“恐太监等窃取也。”

起程的那天,西安城一片混乱,地方官员不但张灯结彩,而且还准备了盛大的仪仗。百姓们都出来看,跪在打扫干净的大街两旁,慈禧的大轿一出现,哭声震天。后来才搞清楚,哭声不是西安城的百姓发出的,哭的是那些不能跟随慈禧回京的京城人。庄亲王的弟弟就在哭送的行列里。庄亲王自杀后,跟随慈禧逃亡到西安的庄亲王的亲属家眷没有依靠。几次要求晋见慈禧都没有得到恩准,于是他们知道自己的苦日子开始了。据说慈禧一走,庄亲王的弟弟在一个小衙门里当差混饭,而他“年轻貌美”的妻妾只好“卖身为奴”。慈禧说:“他们愚暗(指受到惩办的大员),险些亡国。我只可惜赵舒翘一个人。”原来一直侍候宫廷的西安知府,现在已经被提升到陕西盐法道、江安粮储道的胡延,“叩别天颜无任依恋奏对,哽咽不能成声。”慈禧除了赏了他黄金40两用以作为他赴新任的路费之外,特赏给他的东西更是种类数量繁多,超过任何一个官员所得到的赏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