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来”的政权(第2/5页)
到了温哥华,“洪棍”412孙中山说服当地洪门组织筹饷局,并以革命军政府名义发行10元、100元、1000元三种面额的金币债券。在他的鼓动下,不少华工把整月薪金都捐献出来了。
1911年6月15日,孙中山又提议组建美洲洪门筹饷局,以革命军政府名义发行债券,由会计开具收执。捐数五美金以上者,均双倍发给中华民国金币票收执,另:百元者记功一次,千元者记大功一次,待民国成立后论功行赏413。并规定:“所收捐款多少,除经费外,一概存入银行,以备孙大哥有事随时调用,他事不得提支。”4149月份以后,通过洪门组织,“周游演说月余,集款达四十万。”415后又在古巴成立代理筹饷处,将集资行动拓展到南美。
武昌起义爆发后,筹饷局将筹集到的“万余美金”交给即将回国的孙中山,并陆续汇巨款供应各省义军,还购买了6架飞机运抵上海。1912年又筹集资金以充实国库,并将余款30余万元汇至上海犒赏军士。自武昌首义到南京临时政府时期,仅旧金山洪门筹饷局就提供了20余万美金。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后,筹饷局将一切账目上缴革命政府报销。1914年孙中山在东京组建“中华革命党”护法讨袁,又如法炮制发行“中华民国金币券”筹饷。
孙中山搞革命究竟筹集了多少钱?无从统计。
许多人为了支持革命,倾家荡产。孙中山哥哥孙眉,靠自身打拼,在茂宜岛经营农牧业兼营商业而成为当地首富,人称之为“茂宜岛王”。1895年广州起义急需经费,孙眉贱价出售牲畜,以捐充军饷。190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发行债券,孙眉又将1000多头牲畜变卖认购债券,终于由富豪变为赤贫。据说还有日本的留学生为了购买孙中山的股票,去借高利贷的。
亲友资助起义是可以理解的,革命志士变卖家产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资本家出钱起义,原因为哪般?我们当然不否认这一群体中有热心革命者,但是我们想搞清楚的是这当中占多大的成分?当年的捐款,不全是出于海外华人的革命觉悟,好些捐款,实际上是个别华人对革命的一点赌博性“投资”。当初康有为的保皇党在美国筹款就是靠清制官服为道具的,声称只要是三品官以下爵位,他们即有权封赠,至于封赠官衔大小,则视捐款者所捐多寡而定。而那些华侨老板,之所以踊跃出钱,为了就是日后“衣锦还乡”,光宗耀祖。后来形势发生变化,保皇党不再被信任,孙中山的革命党开始成为风险投资的主要对象,支援革命,一是为了“十可报百,万可图亿”,二是为了“待民国成立后论功行赏”。商人通常都是按商人的思维方式去思考的,虽然这一点可能不被他们所承认。
孙中山接受香港总工会捐款的收据
1911年,革命成功了,中华民国成立了,孙中山做了临时大总统。对于那些早年支援起义而购买股票的这些人,他们的回报如约而至了吗?没有太多的材料体现这一诺言的兑现。孙眉想当粤都督,蔡元培推荐了,但是孙中山说:“家兄质直过人,而素不娴政治。粤督任重,才浅肆应,绝非所宜;安置民军,办理实业,家兄当能为之。”后来有的材料说孙眉“欣然接受”,有的材料说孙眉还曾到南京“兴师问罪”,总之,粤都督是没有当成。
所以美国的韦慕庭说,“从现时的观点来回顾过去的历史,人们会认为,孙博士对债权人的某些许诺似乎是鲁莽大胆的,甚至是丧失原则的。对于提供特权、地位和租界一事,也许孙中山毫无内疚不安之感。因为,他的注意力集中于一个伟大的目标:推翻可恶的清王朝,建立一个有利于中华民族的进步政权。”416
辛亥革命成功了,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在组建政府时,代表们推举“绅商”张謇任财政部长,张謇不干,写了一份《对于南京新政府财政意见书》,发表了他对临时政府财政问题的意见,主要的观点就是一个:没钱,干不起来。作为晚清最著名的商人,张謇自然也是从经济学的角度考虑问题的,他认为,政府权力的巩固与否,全在财力的强弱,没钱,军饷发不出来,军队就不能统一。他给临时政府算了一笔账,一年的军费需要5000万两、中央行政及外交经费至少需要3000万两,加上其他支出,一年的财政支出需要1.2亿两;但是从收入上看每年只有海关税3000万两,两淮盐税1000万两,除此无其他进项,因此,中央财政每年最少赤字8000万两。为此张謇提出了两条建议:第一,各省承担中央财政3000万两,第二,孙中山在海外募集外债5000万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