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康有为一生中唯一一次起义为何失败?(第2/4页)

有“异志”的岑春煊为何最终没被康有为策反?

岑春煊,广西人,父亲曾经是云贵总督,负责平叛边疆之乱,杀人如麻。岑春煊自小在父亲军中长大,性格强硬,更重要的是,此人思想开明,当年曾经加入康有为的强学会。戊戌变法时期,光绪想抓军权时,首先想到的是岑春煊,然后才是袁世凯。光绪任命岑春煊为广东布政使,去对付后党中坚分子两广总督谭钟麟,等到慈禧重返权力一线,岑春煊自然要遇冷了,被发配到甘肃当布政使。康有为认为,岑春煊受过光绪的提拔,现在又受慈禧冷落,是可以被策反的对象,保皇会方面也一直在与岑春煊秘密联络。 1900年6月,北方的义和团运动终于引发了八国联军之战,慈禧慌忙命令各地督抚星夜带兵进京救驾。慈禧原本是对李鸿章、张之洞、刘坤一等地方实力派寄予厚望的,而结果我们知道了,这些大佬们并没有执行慈禧的命令,而是忙着与洋人“东南互保”,保存实力。 不过,当旨意传到连慈禧都没有注意的甘肃时,情况却发生了变法。岑春煊决定:单独带兵进京! 岑春煊是布政使,他是没有兵权的,手头也无兵马,岑春煊只好向陕甘总督“借”了将近2000人的军队,千里迢迢从甘肃前去救驾。岑春煊十分积极,先带了几十人赶到了北京。慈禧听说有个人大老远地从西北跑来“救驾”,却只带了几十人来,哭笑不得。面奏时,岑春煊表示,他这支部队战斗力不强,不能当迎战八国联军的前锋,只能当后卫。慈禧大概觉得2000人也办不了什么事情,于是命令岑春煊去张家口等他的后续部队,然后原地驻防,说是防备北面的俄军。 下完这道命令之后,慈禧就把岑春煊和这件事情都给忘了。8月15日,北京城破,慈禧带着光绪向西北方向仓皇逃窜,很凑巧,岑春煊的军队就驻扎在慈禧出逃的方向!岑春煊知道,他的机会要来了,于是他立即带上他那2000兵主动追上慈禧护驾。此时的慈禧十分狼狈,要兵没兵,要将没将,看到岑春煊和他2000人前来护驾——虽然这个人曾经受过光绪的重用,但现在慈禧没有选择,只能选择相信他。慈禧就像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一时间感动老泪纵横,与岑春煊“对之痛哭”。 接下来,岑春煊对慈禧表现得忠心耿耿,漫漫逃亡之路上,他又把慈禧给惹哭了一次。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一天晚上,慈禧和光绪好不容易找到间破庙安歇下来,半夜,慈禧突然从噩梦中惊醒,大声惊呼,逃亡又不比在皇宫,大家都各自找好地方去睡了,侍卫也不见了踪影,正当慈禧惊慌不已的时候,突然听到一个声音从庙外传来: “臣春煊在此保驾!” 了解这一切之后,慈禧又对着岑春煊哭了。最高权力者原本对单独带着武器接近的人都有天然的警觉,但此时的慈禧仍然没有选择,只能相信岑春煊是在忠心护卫,并且要肯定这种忠心。于是慈禧边哭边当着岑春煊的面立发下重誓:若得复国,必无敢忘德也! 慈禧并不知道,杀机一直没有离开她,但她只能相信岑春煊。当初慈禧命令的是各督抚带兵进京,岑春煊是布政使,原本是没有执行这项命令的义务和权力的,他“借兵”进京,实际上是越权。在这个朝廷里,从来都是马马虎虎就正常,而事出反常必有妖。对于岑春煊来说,他同样没有与洋人签“互保”协议的权限,京城局势危急,慈禧着急,就是他的机会。带兵进京,最大程度地去接近最高领导,而慈禧出逃之后,岑春煊的军队几乎是能够接近和环绕慈禧的唯一武装力量! 在对慈禧“忠心耿耿”的背后,岑春煊正是在做着不赔本的两手准备——要么真心护驾,重新获得慈禧的信任,从冷遇中走出来;要么严密监视慈禧身边局势,寻找机会勤王。具体计划是:先力谏慈禧归政光绪,如慈禧坚决不肯,就用手中的军队控制慈禧;此时,康有为也会在海外遥控发动勤王起义,共同奉光绪皇上回京,与八国联军谈判,签下和约;只要八国联军不反对,大清的政权就会落入光绪和岑春煊这伙人的手中!(王照:《方家园杂咏纪事》) 逃亡队伍到达山西太原后,幕僚张鸣岐正式向岑春煊提出了这个勤王计划,请岑春煊定夺。岑春煊“词穷而不语”,实际上岑春煊在审时度势之后,他已经彻底明白:勤王是不可能了。 掌控着慈禧身边的武装力量,对于制住慈禧,岑春煊还是有信心的,但问题的关键却并不在于能否制得住慈禧,关键恰恰在那些没来“救驾”的李、张、刘等这些地方大佬身上。他们与洋人的“东南互保”进行很顺利,手中的兵力和实力没有受到丁点儿损害。既然这些大佬们还有强大实力,那么他们是绝对不会让岑春煊夺走最大权力蛋糕的。可想而知,只要岑春煊开始行动,大佬们一定会共同起兵向岑春煊发难,就会真的带兵为慈禧“救驾”。到那时候,岑春煊就是被天下诛之而后快的“国贼”,抓权不成,反而有性命之忧。至于实力最强的八国联军,他们一直和这些大佬们的关系比较好,必然不会去保岑春煊。 岑春煊注定要让康有为失望了。康有为曾经寄希望于岑春煊把对光绪的道义和报恩坚持到底,但对于岑春煊来说,情况不是这样的。他也是一个官场人物,光绪确实提拔过他,但要说提拔,谁又有慈禧提拔的权限大呢?怪只怪光绪在戊戌变法中没有抓住大权。岑春煊从此收起了勤王野心,“忠心”侍奉慈禧,后来果然被慈禧提拔为署理(代理)两广总督。 康有为对岑春煊的“侥幸心理”熄灭了,不过,康有为这么精明的人,他自然不会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一个人身上。在试图策反岑春煊的同时,他还有很多的备选。最具代表性的人是唐景崧和丘逢甲,他们的势力主要在两广一带,这也是康有为“粤湘鄂并举”中“粤”的一环。 唐景崧,大家见到这个名字一定不会陌生。没错,他就是甲午战争中的台湾巡抚。他原籍广西,还是岑春煊家的世交,跟岑春煊和康有为很早就认识。丘逢甲是台湾本地人,日军攻占台湾,唐景崧和丘逢甲曾奋力组织人马抵抗,失败后双双渡海来到福建和广东一带。康有为知道他们在闽粤一带是很具有声望和号召力的,缺的只是钱,于是康有为就给他们钱。据统计,康有为手中约30万的筹款,他只给自己留下3万,其余27万都用于发展两广势力——很显然,很大部分应该都给了这两个人。康有为还向唐景崧承诺,只要他能在收买好帮会分子,成功组建起两广勤王军,发动起义,就封唐景崧为“前方大帅”,率军北上,“破长沙、武昌,捣中原”! 康有为为什么对两广如此重视呢?这自然因为他原本就是广东人,康有为还是很有乡土观念的。其实孙文也不例外,自从广州起义之后,他的兴中会已经在这里深耕细作了五年,康有为此举相当于来抢兴中会的地盘。不过,那些帮会分子是只认钱的,管它是保皇还是革命,谁给钱多就跟着谁走。看来康有为还是有把握的。 而结果又要让康有为大失所望了,他在这里花了最多的钱,也找了两个得力的人,两广勤王军却始终连影儿都没有。这就奇怪了,当初孙文没钱没势,好歹还能凑成一帮人,现在康有为财大势大,却反而组不成一支队伍?难道是那些帮会分子突然不爱钱了? 原因只有一个:唐景崧和丘逢甲在两广要收买的那些帮会分子,基本都被一个人杀掉了。他就是李鸿章。 后面我们会讲到,在康有为秘密运作勤王起义的同时,慈禧对康有为的仇恨也达到了顶点。1899年底,李鸿章被起用为两广总督时,身上还有“除康”的密旨。针对唐景崧和丘逢甲的行动,李鸿章大人在广东发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打黑”活动,对象自然就是和唐、丘接触的帮会分子。短短半年的时间里,李鸿章在这场“打黑”中究竟杀掉了多少人,这已经很难统计了,有的说是几百,有的说是成千上万,更有的说是五万,平均每月要杀掉近一万人(《瓦德西拳乱笔记》)。准确数字虽然无法统计,但李大人的“打黑”无疑是很有效果的,两广勤王军就这样被扼杀在摇篮之中。 康有为实在是不走运,他原以为竞争对手是兴中会,闹了半天,却碰在了李鸿章的刀口上。其实在准备勤王起义的过程中,“改革派”的所有大臣都是康有为争取的目标,只有两个人例外。一个是袁世凯,这是在戊戌变法时就结下的梁子;另外一个就是李鸿章,就是在这场“打黑”中结下的梁子。李大人没有想到,他阻截了康有为组建两广勤王军,也间接阻截了康有为在两广抢占孙文兴中会的“地盘”,也为接下来孙文发动惠州起义提供了另外一种可能。李大人也许万万没有想到,对于革命派的起义,他还有一份间接的功劳。 而康有为也并不知道,除了李鸿章,还有一群人在秘密监视着唐景崧和丘逢甲,他们就是日军派出的间谍。事实上自从《马关条约》签署,日本占据台湾之后,台湾原住民的抗日斗争从未停止,驻台日军一面派重兵“围剿”,一面派间谍监视来到内地的唐景崧、丘逢甲等人,以阻止他们暗中支援原住民。当康有为想通过唐、丘组建勤王起义军时,实际上也已经踏入了日本人的雷区。日本人是不会坐视抗日派的势力坐大的,如果不是李大人先动手,估计日本人也会想办法破坏组建勤王军的行动。 继策反岑春煊失败之后,康有为在两广地区的活动也失败了,接下来就只剩下计划中的两湖地区(湘、鄂)。在这里,康有为还是比较有信心的,因为他找到了一个重量级的人物——唐才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