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康有为一生中唯一一次起义为何失败?(第3/4页)

唐才常被杀,康有为勤王起义彻底失败

现在我们来关注一下唐才常。在毕永年投奔到孙文名下之后,他不断劝说唐才常也与康有为决裂,转投到孙文名下。面对生死兄弟的劝说,唐才常并没有同意,他有自己的想法。 唐才常告诉孙文,他先与康有为有协议,不好脱离康有为再与孙先生合作。而且他要做事,在经费上也少不了保皇会的支持。不过,无论是革命派还是保皇派,至少在推翻慈禧方面是一致的,所以愿意就这一点达成“谅解备忘录”。孙先生兴中会的势力主要分布在粤港两地,而唐某和长江各省的哥老会熟得很,将来可以相互配合,相互呼应,合作成事! 孙文听后大喜,兴中会确实一直在谋求向长江流域扩展势力的机会,唐才常愿意合作,就是一个胜利。其实唐才常的想法也显而易见:那就是既不完全倒向兴中会,也不完全倒向保皇会,举着康有为保皇会的大旗,获得资金支持,同时和孙文的兴中会保持友好关系,发动以两湖为中心的长江流域的帮会分子勤王,干一番自己的事业! 1899年冬,唐才常回到上海“自立门户”,发动哥老会成立洪门新“堂口”。这就是“富有山堂”,会名就叫“自立会”。唐才常雄心勃勃,确实已经有“自立”的意味。 1900年到了,北方的义和团运动风起云涌,大清局势瞬息万变。接下来的事情我们知道了,慈禧匆忙与八国联军开战,但这只是慈禧在形势不明之下为了权力安全的选择,并不是大清齐心协力的选择,朝廷也是绝无胜算的。李、张、刘等地方大佬不得不紧急考虑一个问题:一旦慈禧真的被八国联军所灭,改朝换代就是现实问题,那么,将来谁能称王称霸?大佬们作出了自己的选择:一方面与洋人“东南互保”,保存实力,另一方面也开始暗中“收编”和招揽各种势力,以便将来争天下时,争取获得洋人的支持。首先在自己的地盘上独立,成立与西方政体接轨的“共和国”,那么大佬就将是新生“共和国”的“总统”了! 也就是说,在“东南互保”的背后,还布下了一个“东南共和”的局!从君主专制王朝来看,这也并不奇怪,大清首先是以爱新觉罗家族为核心的朝廷的,然后是官员们的,最后就不知道是谁的。现在爱新觉罗家族有难,朝廷危亡,对于可能出现的争天下的“大好机会”,大佬们不未雨绸缪、早作准备,难道还要把它留给老百姓和革命党人? 官场大佬、湖广总督张之洞已经在这条路上走了很久了。当年的甲午战争是大佬们的第一次“机会”,而甲午战争后,淮军被打残,李鸿章被罢官,作为“北李南张”的人物,张之洞雄心勃勃,开始训练新军,培育自己的军事实力,以便弥补李鸿章失势后的权力空白。当李鸿章发誓再也不踏上日本的土地时,张之洞大人倒是不在乎什么国家大仇,他请的军事顾问就是日本人,并且不断派出军官去日本考察学习。直到1900年八国联军进攻京津之后,张大人的长子张权还率领着一个军事代表团留在了日本。日军是八国联军的主力,朝廷正在和日军作战,这边倒好,张总督的宝贝儿子还在日本做军事考察和交流,也不知道要和日本人交流些什么。其实,张权滞留日本不归,正是要替张之洞观察东京的态度和风向,为将来的“争天下”首先争取日本人的支持。另外,朝廷打仗是打仗,张权自己的长子,也就是张之洞的长孙也还留在日本贵族学校里读书。看来只要日本军方将来真正助他一臂之力,张之洞是不介意把自己的亲人留在日本当人质的。 由于长江流域也一直是英国人的势力范围,万一将来张之洞要在这里当“总统”,自然也少不了英国人的支持。张之洞就派人暗中和英国驻汉口领事接触,先把关系维护好。跟日、英两国搭上桥之后,长江流域的国际势力方面算是基本搞定了,接下来张之洞就要储备点社会力量,而选中的这个人就是唐才常。 唐才常也敏锐地捕捉到老师张之洞的这种态度,他决定冒险利用这种态度。7月,唐才常在上海发起成立了“中国议会”,推举与康有为关系较好的容闳为会长。容闳是大清著名人物,曾经组织大清第一批幼童赴美留学,而唐才常成立这个组织的目的是,如果将来勤王成功或者慈禧被八国联军所灭,那就拥戴光绪实行君主立宪,“议会”就提前成立了! 8月9日,唐才常离开上海,亲自来到张大人的地盘上,在汉口英租界里成立勤王起义总指挥部,计划组建由他领导的勤王起义军——自立军。这已经到了起义的前一步,而张之洞对此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是派人在暗中严密监视。张之洞认为唐才常还有利用价值,他的计划是,一旦形势真的发展到他可以在两湖“独立”的时候,就收编唐才常的队伍,为自己所用。张之洞相信,他主掌着两湖地区,又已经和英日两国领事馆建立了良好的关系,门生唐才常的一切行动都是逃不过他手掌心的! 根据唐才常之前和孙文达成的“谅解备忘录”,唐才常和康有为不同,他的勤王起义军是革命派的友军。因此孙文也对唐才常表示了支持,尽管这种支持只是道义上的。 唐才常在紧锣密鼓地加紧起义的筹备工作,而对于张之洞来说,他在紧锣密鼓地观察北京的局势,以决定最终要不要出手。8月15日,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城,慈禧匆忙出逃,但问题是八国联军并没有乘胜追击,而是驻扎北京,这说明八国联军接受了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这个政策的核心是:要抛弃过去占领土地才能实现利益最大化的观点,而是以保障各国将来都能在大清相互“做生意”(贸易)来实现利益最大化。这就首先需要大清有一个稳定而且开放的中央政府,于是八国联军就不会在领土上瓜分大清,也不会真的灭亡慈禧政权,而是会继续保留慈禧政权,还要把慈禧留在谈判桌上,毕竟她才是名正言顺的权力人。只要慈禧政权被保留下来,她仍然是大清之主,仍然最有能力调动大清所有的国力和政策,不顾一切地与八国联军求和。到那时,依据“门户开放”政策,八国联军就会促使她清除内部顽固派(后来慈禧清洗了端王集团),走向开放(后来慈禧开始了“清末新政”和成立了外务部),支付巨额赔款(《辛丑条约》)。 八国联军已经“保障”了未来的天下还是慈禧的,那么,对于李、张、刘等大佬们来说,“争天下”的野心也只能随风飘散了。事实就是这么“残酷”,八国联军是最具实力的,他们能轻而易举地灭亡慈禧政权,开启诸侯们“争天下”的大戏,但他们却偏偏不这么做。而八国联军的行动也已经告诉了大佬们:你们还不能蠢蠢欲动,大清的土地还是只能由慈禧来主宰!虽然八国联军确实曾经有过瓜分大清领土的想法,但在利益面前,他们及时地刹住车了,顺便也把几位大清“柱石之臣”的野心消灭在萌芽之中。否则,大清的土地上一定会出现令人惊奇的一幕:朝廷危亡之际,首先瓜分大清的可能还不是八国联军,而恰恰是慈禧那些曾经的左膀右臂和所谓的“忠臣”! 慈禧对这一切很痛苦,也洞若观火。在1901年开始的新政中,她全部抛弃李鸿章、张之洞、刘坤一等这帮“改革老臣”,全力扶植当时还只是山东巡抚的袁世凯成为“改革第一人”,然后又借精明强干的袁世凯之手,在朝廷成立练兵处,以统一在全国编练新军的名义,把包括张之洞在内的地方实力派新军编练权夺走。 这是后话,对此时的张之洞来说,他必须早作决断,把之前那些为“争天下”进行的暧昧之事做个了断,否则将来在慈禧面前交不了差。大佬们现在的命题不再是将来当什么“总统”了,而是要继续当好大清“国之柱石”,让顶戴更红,红得更纯。 那就借用唐才常的鲜血吧,当他们还有利用价值时,可以留着被“收编”,如果把他们杀了,那么就是“反军”! 8月21日,在取得英国驻汉口领事馆的同意之后,张之洞突然派人捣毁了汉口英租界里的自立军总指挥部,唐才常等人被捕,第二天即被杀害,筹备中的“自立军”和已经组建的“中国议会”自然烟消云散。一切都归于风平浪静,长江流域似乎没来一场“官匪勾结”的密谋,只有“反军”被张大人及时察觉、及时捣毁,张大人自然也就安稳地回到了慈禧的战车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