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魏徵

自从李世民即位之初,与魏徵那番颇具玄机的对话之后,魏徵便得成为李世民的谋臣,而在不久后的那场“施政大讨论”后,魏徵从此更是得到了重用,大家都知道,魏徵在贞观时代,以敢犯颜直谏著称,纵观他为李世民效力的十七年间,基本上都在和李世民“唱反调”,可以说,他是贞观时代犯颜直谏的代表人物,那么我们不禁要问是什么原因使魏徵成为一个勇于和皇帝“作斗争”的人呢?

李世民的开明固然是很重要的原因,但在我看来,养成这种坦率、快人快语、不掩饰的性格,是和他幼年受到父亲的影响有关。

魏徵的家族本是河北的名门望族,曾祖父魏显义,文武双全,在中原一带很有威望,祖父魏彦士人出身,具有很高的文才,父亲魏长贤早年曾在河洛一带求学,准备入仕,但却因上疏讥讽当时北齐政府的荒淫无道,而遭到弃用,一个年轻人的远大前程就此断送,但是在魏长贤看来,这根本不算什么。

魏长贤并没有因为不能入仕,而刻意改变自己,他认为做一个正直的人远比拥有一个官位重要的多,在他的心中始终坚守着一个文人的操守,不能有损于“为子之道,事君之节”是他一生的理想。

魏长贤去世时,魏徵还很小,但在魏徵幼小的心灵中,已经深深打下了父亲那正直不阿,直言敢谏的烙印,虽然在父亲去世后,魏家逐渐衰落,但是父亲的言传身教,魏徵始终没有忘记,他立志继承父亲的品行,做一个纯粹的人,一个高尚的人 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

魏徵年幼的经历再一次告诉我们:“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这句话是超级有道理的!

成为李世民的重臣后,魏徵继续发扬父亲的优良品行,在贞观时代实现自己的理想,仅在贞观初年就先后向李世民进谏二百多次,对当时朝廷的决策产生了重要影响,当然历史上每个朝代都有谏臣,而魏徵作为其中的首席代表人物,除了在国家大事上敢于直谏之外,就连李世民的个人生活和皇室的内部事务他也不放过。

再受重用的大臣,也是只是臣子。

魏徵你管的也太宽了吧?

没错!不仅要管,而且必须照我说的做!

贞观六年(公元632年),长乐公主即将出嫁,长乐公主是李世民和长孙皇后所生的女儿,一直被李世民视为掌上明珠,公主出嫁是朝廷的大喜事,为此李世民赏赐很多珍贵的宝物给长乐公主作嫁妆,据史书记载,这次的赏赐超过了高祖当年给永嘉公主(李世民的妹妹)赏赐的一倍。

事实上,在当时没有人注意到这一点,即使注意到了也没有人会提反对意见来,因为大臣们都明白,皇帝嫁女那是相当高兴的,多给些赏赐也是正常的,谁让人家是皇帝呢?

但是有一个人却在李世民最高兴的时候,泼了一盆冷水,这个人就是魏徵!

魏徵的理由很充分:天子的姐妹封为长公主,女儿封为公主,长公主比公主辈分高,而且地位更尊贵,即使陛下爱女之心可以理解,但是也不能坏了规矩,所以给长乐公主的赏赐不应该超过当年高祖给永嘉公主的。

这实在是太过于钻牛角尖,当时就连房玄龄、文彦博等人都说魏徵是小题大作,但魏徵却不这样认为。

其实魏徵所看重的,并不是赏赐有多少,他看重的是这次事件背后隐藏着一个关乎国家生存的法则——礼法!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在奉行儒家传统文化的中国古代,对于礼法是相当看重的,而作为全国老百姓带头人的皇室成员,必须要为所有人作出表率,如果连领头人都坏了礼法,那这个国家将会逐渐的崩溃。

魏徵正是以超越常人的敏感,时刻提醒着李世民,类似于这样的小事,还有很多多,可以说,魏徵为李世民效力的十七年间,做到了大事、小事,事事进谏。

他之所以这样做,除了性格因素之外,其实还与他追求的终极目标有关。

那就是:既要做忠臣,更要做良臣。

早在贞观元年就有人向李世民告发魏徵以权谋私,李世民让御史大夫温彦博调查此事,结果证明并不属实,但文彦博却提醒李世民说,既然有人告发魏徵,说明魏徵言行肯定有不妥之处,于是李世民就让文彦博提醒魏徵让他注意自己的言行,凡事要少说多做。

正是李世民的这次提醒,魏徵很多天没有议论朝政。

魏徵的反常行为,让李世民觉得有些纳闷,所以没过多久,他主动和魏徵进行了一番长谈。

“爱卿最近没有之处朕的什么过错啊?”

魏徵答:“前几天皇上让文御史提醒臣注意自己的言行,臣认为这话似乎不对,君臣本为一体,没听说不在乎公道,只在乎言行的,如果整个国家都以此为准则,那国家未来是个什么状况,可就不好讲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