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房谋杜断
所谓房谋杜断,是指房玄龄的“谋”和杜如晦的“断”。
房玄龄和杜如晦是李世民手下的老资格成员,甚至可以说是嫡系,除了很早就已经投靠李世民之外,两个人在玄武门事变中是首席功臣,所以想不得到李世民的重用,都很困难。
和魏徵相比,房玄龄和杜如晦是李世民智囊团中另一类人物,房玄龄擅长谋划,杜如晦擅长决断,有人说“房谋杜断”是专指李世民在夺取皇位的道路上,所展现出来的实际内容,我并不太赞同这个观点,事实上,两个人在贞观初年同为良相,国家的许多典章制度、政策措施、都是两个人牵头研究制定。
史书上将两个人比作管仲、鲍叔、子产、罕虎,可见两个人的配合是相当的默契。
两个人的团结协作,同时也赢得了李世民对他们的绝对信任,相对于两个人的才能,李世民更加看重臣子之间的团结,因为只有君臣一心,团结协作,才能使国家在正常的轨道上运转。
可以说,在所有的臣子中,李世民最放心的就是房玄龄和杜如晦之间的配合。
贞观三年(公元629年)二月,房玄龄和杜如晦分别被任命为尚书左、右仆射,两个人同时撑起了李世民的宰相班子,上任之初,李世民就将选拔人才的重要事情交给了两个人,而且是绝对的信任,李世民对两个人说道:
“你们身为宰相,一定要广求贤良之士,依据个人的才能授予相应的官职,这是你们的职责。”并且下令:“尚书省所有的事情都听两个人的安排,有大事需要请示朕的,先请示两位仆射。”
要知道,房玄龄和杜如晦可是刚刚被任命,在宰相这个位置上,还没有做出任何成绩,而李世民对他们的信任就已经超过了对其他人的信任,我想除了他们是李世民的嫡系、除了两个人的才能之外,李世民看重的是两人良好的协作所产生的那股“合力”。
同年十二月,在房玄龄的主持下,制订了官员考核法,确定了以“四善”、“二十七最”等九个等级的考核办法,为贞观时期吏治清明做出了贡献。
虽然,杜如晦在贞观四年不幸病逝,但在我看来,“房谋杜断”的这种精神并没有瓦解,相反由于杜如晦的不幸早逝,让李世民更加坚定将“房谋杜断”的精神不断发扬,后来李世民选拔出来的很多知名的官员,都继承了这种精神,杜如晦病逝后,李世民悲痛不已,有一次忽然梦见和杜如晦探讨国事,而且杜如晦的形象和生前没有差别,醒来后,李世民都为之流涕,立即派人慰问杜如晦的妻小,并且宣布保留杜如晦生前的那些官佐。
对一名已经亡故的大臣,恩遇不变,千百年来还真是少见,相信也只有贞观时代才这样,同时这也是贞观时代君臣一体的真实写照。
此后,房玄龄继续一如既往的对李世民竭尽忠诚,一直到贞观二十二年逝世为止,期间制订《贞观律》,与褚遂良撰写《晋书》,阻谏李世民东征高丽,这一切都尽到了一个老臣的义务。
史书记载:玄龄明达政事,辅以文学,夙夜尽心,唯恐一物失所,用法宽平,闻人有善,若已有之,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己长格物。
当然,房玄龄优点很突出,同时性格上也有致命的缺陷,那就是决断力太差,总是顾忌太多,这就使他在某些时候总是处于一种尴尬的角色,魏徵可以犯颜直谏,长孙无忌凭借着自己外戚的身份,可以与李世民探讨一些敏感的问题,而房玄龄因为性格的原因,只充当一个办事员的角色,尽心尽力地完成李世民交给的任务,而不敢有丝毫的违逆。
房玄龄给人留下的印象总是很低调,干了不少事情,却好像不如魏徵那样成为人们瞩目的焦点,或许他知道太多李世民的秘密,所以为了自身考虑,不得不隐藏自己。
关于房玄龄我们在后边还会详细说道,这里暂且就说这么多。
不过总体来看,“房谋杜断”和魏徵的犯颜直谏一样,都是贞观时代的标志,同样,最终也形成一种风气,成为那段历史期的独有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