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宪宗之死(第6/7页)

值得一提的是,大赦之日李恒不顾先帝李纯灵柩尚未安葬的现实,在丹凤门内大设倡优杂戏。十五日,又亲自到左神策军中观看摔跤杂戏,好像不久之前的那场宫廷政变根本没有发生过一样。然而李恒做梦也不会想到,多年以后竟有人追究这场宫廷政变杀害李纯之事。

文宣复仇

元和十五年(820年)五月十八日,号称一代中兴之主的李纯被安葬在同州奉先县(今陕西蒲城)西北二十余里的金炽山上的景陵,庙号宪宗。

随着唐宪宗李纯的安葬,似乎先前的一切风波都已经过去,但谁也没有想到15年后有人居然开始追究元和十五年宫廷政变杀害李纯的事情,并严惩肇事凶手。

公元827年,李恒的次子李昂即位,是为唐文宗。李昂生于元和四年(809年),元和十五年(820年)宫廷政变发生时,李昂已经11岁,对于政变已有知晓。李昂的继位虽然得到了王守澄的帮助,但他却对元和十五年那场宫廷政变中杀害祖父李纯的凶手得不到惩处而耿耿于怀。又因为当时宦官权势太盛,乃至成为朝廷的祸患,所以,他准备依靠宰相宋申锡寻找机会除掉王守澄,但是因为很多客观原因最终没有成功。

大和九年(836年),李昂以李训为宰相,以郑注为凤翔节度使,继续追究元和十五年杀害宪宗李纯之事。九月,李昂派齐抱真持御杖将杀害李纯的直接凶手,时任襄州监军的陈弘志杖毙于任所内。十月九日,又派中使李好古毒杀王守澄,撤换王守澄之弟王守涓徐州监军一职,不久王守涓郁郁而终。同时流放宦官杨承和于驩州(今越南荣市),流放韦元素于象州(今广西象州东北),不久将两个人赐死。

至此,元和十五年宫廷政变杀害李纯的部分重要凶手得到了惩处,但是复仇行动还远远没有结束。

公元847年,宪宗李纯的第十三子李忱即位,是为唐宣宗。李忱生于元和五年(810年),李纯被害时李忱10岁,对政变之事已有记忆。据后来唐昭宗时期翰林学士裴廷裕《东观奏记》的记载,李忱在位时宣布废除穆宗李恒的祭日,停止对光陵(穆宗陵寝)的朝拜,撤走光陵的守陵宫人,对于文宗李昂在位时尚未来得及追究的,穆宗李恒发动政变的帮凶再一次进行打击。而郭太后那个时候已过古稀之年,身为五朝太后的她由于当年参与谋划杀害丈夫李纯,此时又值李纯之子在位,这个女人心怀惭愧和恐惧之情,当年参与政变的帮凶一个个遭到清算,使她颇为坐立不安,因此她企图以自杀嫁祸于唐宣宗李忱,让李忱背上不孝的骂名。

李忱洞悉了郭太后的企图,这让他很是愤怒,裴廷裕的《东观奏记》中记载:“其夕太后暴崩,上志也。”

虽然没有史料可以证明郭太后是李忱所杀,但裴廷裕的记载的确反映出李忱恨不得郭太后早死,如果猜测是李忱杀死郭太后也并不为过。而且在郭太后死后,大臣王皞上奏请求将郭太后和宪宗李纯合葬,结果李忱勃然大怒,将王皞贬为润州句容(今江苏句容)县令,从中也可以看出李忱对郭太后的憎恨。

一直到郭太后死去,才标志着这场为宪宗李纯复仇的行动宣告结束。如果李纯在天有灵,相信可以瞑目了。

大唐帝国在唐宪宗李纯这里重新点亮了光芒,可惜的是,这是大唐帝国的最后一抹霞光,自此之后再无光亮。

李纯的一生可以说是战斗的一生,奋发有为的一生。唐太宗李世民统一全国,开创了以政治修明为主的“贞观之治”。唐玄宗李隆基全面发展了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使帝国进入黄金时期。唐宪宗李纯则是在帝国国运衰退之际,效仿先祖贞观、开元之治,不畏艰难、削平藩镇,再振国威,最终实现了帝国的中兴之治。

从李纯本人到宰相杜黄裳、李绛、武元衡、裴垍、裴度;从文臣白居易、韩愈到武将高崇文、李光颜、乌重胤、李愬;君臣上下一心,体现出了积极进取、勇于拼搏的“元和精神”。李纯去世后,“元和精神”的影响历久不衰,而李纯本人也被后世所称道。

从李纯所处的时代来看,那个时候的大唐帝国已经不存在从根本上解决藩镇问题的历史条件。帝国二百多年所积累的种种矛盾、所形成的种种弊政,远不是一个皇帝的个人能力所能解决的,然而李纯面对祖辈们留下的藩镇祸乱局面,并没有退缩,而是以清醒的头脑不断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尽心尽力地重振帝国声威。虽不能说是力挽狂澜,却也尽到了一个皇帝所能尽到的最大责任,并最终取得平定天下藩镇的巨大成功。

虽然,李纯晚年的很多行为一直为人所诟病,但平定藩镇这一事实也充分说明了李纯本人和他所倡导的“元和精神”,应当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