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在悲愤中挣扎
两年的鸦片战争,最终以大清帝国战败而告终,这个结局是道光皇帝未能预料,却也是不得不接受的。
对于自幼就受“祖宗创业艰难”思想灌输的道光皇帝而言,他不仅没能做成一个有道明君,甚至都不能算是一个合格的守成之主。在他自己看来,这样的皇帝怎么能为子孙后代做表率呢?因此以天朝和个人威严为重的道光皇帝,时时陷入沮丧之中,鸦片战争结束后的一段时间里,朝廷一时间显得有些消沉。但道光毕竟是一个勤政的皇帝,虽然心态不佳,却始终没有忘记当初即位之时要做有道明君的誓言,所以他没有在沮丧悲痛中得过且过,而是在他做皇帝的最后八年时间里,为了大清帝国的重新振兴,做出了最后的努力。
1. 整顿防务
鸦片战争失败的事实,让道光皇帝对帝国的军事力量有了一个较为实际的了解。为了避免日后再次出现鸦片战争之类的失败,道光皇帝在战争结束后不久,首先做的一件事就是整顿各地防务,加强各地防卫的力量。
两年多的战争,让道光皇帝彻底感受到大清帝国军备废弛的严重程度,这是导致战争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道光皇帝认为导致军备废弛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拘守旧制”,多少年来一切都遵照祖宗成文,从不曾改变,现在看起来,英国人很好地为自己上了一课,因此整顿防务首先要从革除旧制弊端入手。
道光二十二年九月二十三日(1842年10月26日),道光皇帝向沿海各将军、副都统、督抚、提镇的诏谕中指出:
各海口仍应加以防范。从前所设水师战船,几同具文,且今昔情形不同,必须因地制宜,量为变通。所有战船大小广狭,及船上所列枪炮器械,应增应减,无庸泥守旧制,不拘何项名色,总以制造精良,临时适用为贵。即如各口岸新安大炮及屯守兵丁……无论陆路水师,其兵丁应如何遴选?技艺勤加训练,方臻成熟。船上与岸上施放枪炮,各有机宜,应如何分辨讲究?沿海大小岛屿,可否另有布置?倘视为一概相同,临时安能得力?至江海要隘如何布置,方可扼要固守?种种善后事宜,着各就地势,悉心讲求,妥议章程具奏。
这是鸦片战争结束后,道光皇帝整顿军备防务的第一道指示。他要求各地大员就陆路、水师、船炮,乃至战术等,都要从实战角度出发进行整顿,其中特别强调不要拘泥于旧制,不要华而不实。
至于整顿防务的重点和具体步骤,道光皇帝结合战争中清军暴露出来的各种问题,例如船小质量差、火炮老旧等弊端,提出了“总以造船制炮为要”的观点。其具体要求是:停造那些例行制造的船只,改造用以实战的战舰,战船无论大小,首先一点必须坚固,特别提出造船用料必须木质坚硬,船身要轻捷、使用方便。
按照大清帝国的旧制,每年用以修造战船的花费并不少,然而实际效果却并不理想,很多只是流于形式。为了改变这种弊端,道光皇帝亲自将奕山提供的仿照美利坚兵船制造的船只图样,参照英国中等兵船样式的船只图样及有关制造说明,分别寄给了江南、福建、浙江海防察看仿制,并让捐献“坚实得力”船只的在籍郎中潘仕成负责制造新式战船。为了保证造船工作顺利完成,他还提出不让官吏插手参与,以防从中克扣银两,造船所需工价,由官府发放,造船不限制时间,以制造精良为要务。
对于火炮的制造,道光皇帝提出了“炮械不拘名色,务在精良”的要求,他特别强调制造火炮,不论铜铁炮,所用原料一定要精良,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制造一炮便能用得一炮。针对清军大炮在鸦片战争中使用不灵活的情况,道光皇帝提出新造大炮要注意炮车的制作精良,炮架的支放,以及轮转装药等问题,进而提高火炮的威力。同时还要注意抬炮的制造质量,其中小抬炮要体轻坚固,以求使用轻便得力。
在整顿海防的问题上,道光皇帝还强调了要加强水师将领的选拔和士兵的训练,以提高清军水师的素质和作战能力。为了弥补水师将领的不足问题,他批准在陆路武官中荐保一批中下级官员,出洋训练一年后,充实水师队伍。对原水师武官中一批不胜任的人员予以调换,有才能的人给予提拔。
对于海口防务问题,道光皇帝要求各海口均要同时进行整顿,重点则在广东、吴淞地区。他特别指出办理战争善后事宜,广东地方水师的表现尤为重要。因此,广东水师将领、官员是否得力,船只配备、枪炮增添制造、日常巡哨以及临敌如何作战等事宜,他让广东巡抚祁贡认真调查后上报。
至于吴淞口的驻防清军,道光皇帝对他们在战争中的表现着实不满意,当然,他也清楚根本原因在于日常的军备废弛。因此在战争刚刚结束,道光皇帝便责成有关人员进行整顿,尤其对定海的防务十分关注。英军第二次占领定海时,深入舟山各个岛屿,对那里的地形等各方面情况十分了解,因此道光皇帝对定海防务的要求是六个大字:事事皆胜于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