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荥阳会战(第2/3页)

汉二年(前205)刘邦出关伐楚,声势浩大,魏豹没有进行任何抵抗就投降了;但是,当年四月刘邦在彭城大败之后,魏豹于六月以探视母亲为由渡过黄河,又倒过去叛汉归楚。可见魏豹是个跟风派。魏豹的做法其实是刘、项之争中天下大多数诸侯王的共同做法:或归汉,或归楚,一切服从于自保。

魏豹叛汉之后,刘邦派郦食其(yìjī,音“亦基”)去游说魏豹重新归汉,但魏豹不听。郦食其非常善辩,他后来曾经单人独骑说服齐王降汉。但是,郦食其游说魏豹却没有取得成功。

魏豹叛汉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刘邦不能平等待人,“今汉王慢而侮人,骂詈诸侯群臣如奴耳”。其实,刘邦就是这个德性,他骂人成性,魏豹受不了这种屈辱,所以,这次他是真的叛汉归楚了。

刘邦为什么对魏豹这么在意呢?这是由魏国的地理位置决定的。如前所述,魏国的战略位置非常重要,从这里出发渡过黄河,马上可以到达刘邦的防区。因此,此地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郦食其劝说失败后,刘邦决定派韩信攻打魏豹。刘邦的这一重大举措开始时只是为了消灭魏豹,并没有更多的深意。

汉二年(前205)八月,韩信以假象迷惑魏豹,做出从正面临晋关渡黄河的姿态,暗中却从今陕西韩城悄悄渡过黄河,攻打魏国的重镇安邑。魏豹慌忙带兵从前线赶回来救援安邑,结果被韩信打败,成了俘虏(魏王豹惊,引兵迎信,信遂虏豹)。大家记住魏豹被俘一事,下一章我们还要谈到这个人的归宿。这一仗韩信先是声东击西,再围点打援,打得相当出色。

安邑之战,双方投入的兵力都不多,但是此战对当时刘、项之争的战略格局起了极大的作用。刘邦灭魏之后,在魏豹统治的魏国,设立了河东、太原、上党诸郡。这样,一方面可以有效解除刘邦主战场的北部威胁;另一方面,又可从魏国向北、向东扩展,降服代、赵、燕、齐,从北面、东面形成对项羽的战略包围。

魏豹的反汉促使刘邦考虑经营北方战线,这一举措开始还看不出它的战略意义,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经营北方战线成为刘邦最终战胜项羽最重要的军事战略之一。

攻占魏国之后,韩信向东北攻打代、赵两国。代国在今河北、山西北部一带,赵国在今河北南部一带。

韩信攻打代、赵一事,《汉书·韩彭英卢吴传》说是韩信向刘邦要求增兵三万,北举燕赵,东击齐,南绝楚粮道,西与刘邦会于荥阳。刘邦于是派张耳统兵三万协助韩信。但是,《史记》中没有任何这方面的记载,反而记载刘邦在荥阳打了败仗,跑到韩信军营夺兵拒楚。

二者的记述相反。

《汉书》之说可能有误。刘邦在荥阳战场面临项羽的巨大军事压力,自顾尚且不暇,很难再调三万兵力去援助韩信。《史记·淮阴侯列传》也记载:

“信之下魏破代,汉辄使人收其精兵诣荥阳以距楚。”可见,是刘邦收了韩信的精兵,补充自己在荥阳战场上的损失。此事我们后面还会谈到。

汉三年(前204)冬十月,韩信用奇兵杀死陈馀、赵王歇,消灭了赵国。在灭赵之前,韩信还灭了代国。

刘邦此时虽然在荥阳主战场上仍然遭受挫折,但是,从楚汉战争的整个战局看,刘邦已经获得了主动权。

项羽一夺成皋之后,刘邦退回关中,从陕西南部的武关出关,到达河南的宛(yuān,音“渊”)、叶,就是今天的河南南阳、叶县一带。项羽听说刘邦到了宛、叶,也带兵追到这里。

和韩信的北方战场相呼应,此时刘邦的另一个重大举措是动用彭越袭击项羽的后勤补给线。

彭越在刘邦打到彭城之时投靠了刘邦,刘邦封了他一个魏相国,但是,又允许他自由行动,实际上就是封了他一个游击司令。这个游击司令不简单。他活动的魏地在今河南省东部、山东省西南部一带。这个地区恰好处在西楚都城彭城与荥阳主战场之间,因此,它是项羽兵团最重要的后勤补给线。

汉三年(前204)五月,在项羽历时一年刚刚夺得成皋之后,彭越利用魏地处于刘、项主战场荥阳和彭城之间的战略地位,向南渡过睢水,袭击楚国后方补给线。这是彭越第一次给项羽带来重大麻烦。

击打软肋

汉三年(前204)六月,项羽得知自己的后勤补给线遭到严重破坏,不得不派终公防守成皋,自己驰援后方。终公是个什么人物,史无明载,今已不可详知。但是我们知道,终公没有完成项羽的重托,没有守住成皋。刘邦则利用项羽千里回援的机会,从宛地北上,杀死终公,夺回了成皋。这是刘邦调动项羽往返奔波而取得的主战场的第一次大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