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威廉公爵

私生子威廉本可能活不过童年。年仅8岁的他被父亲抛弃,成为诺曼底权力政治斗争中一颗无助的棋子。他被推到前台,面对着大批诺曼底封臣时,恐怕早已不知所措,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他唯一知道的就是父亲已经离开。他周围的这些人几乎毫不掩饰对公爵之位的野心,也不会让他高枕无忧。大多数人时时刻刻关注的是罗贝尔公爵,因为贵族们都想趁公爵不在时谋取更高的地位。

目前我们还没有找到这对父子离别时的对话——他们从此再未相见——但人们希望当时罗贝尔做出了缓和局势的努力,或许还建议、勉励威廉做一个真正的男人。公国的实际统治权当然会落入他人手中,然而这一刻来临时,威廉一定会因为父亲的不在和自己肩负的期望而感到恐惧。父亲渐行渐远的身影,必定带给威廉人生中最孤独的感觉。

当罗贝尔去世的消息传回诺曼底时,它对公国稳定的冲击已经有所减缓。公爵于1034年圣诞庆典后离开,尽管他于第二年春天去世,但直到1035年8月这一消息才传回诺曼底。彼时罗贝尔已经离开将近一年,贵族们早已习惯性地将威廉视为公爵。如果罗贝尔死于本国,威廉可能早就轻易地遭到排挤——毕竟罗贝尔本人就是用这种方式除掉侄子,获得权力的。

尽管威廉尚且年幼、经验不足,但事情最初看起来并非那么令人绝望。他拥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有利因素。首先,他众多的叔父、叔祖父和堂兄弟都公开表态承认他继任公爵,并宣誓效忠,尽管他们自己也企图登上这个宝座。这就意味着,除非民怨沸腾,否则他们无法公开违背效忠威廉的承诺——这毫无疑问保证了威廉性命无虞。其次,威廉手下有可靠的保护人。罗贝尔留给儿子一批精英,足以保护他平稳度过成年之前的统治时期。他们的首领就是威廉的叔祖父——大主教罗贝尔,他是这个家族的政界元老,也是诺曼底教区的大主教。

正如外界预期,一个握有实权的委员会确保诺曼底两年的稳定。大主教巨大的威望确保了平稳过渡,但教会人士的能力毕竟有限。事实很快证明,诺曼底的内部力量大都随着威廉父亲的去世而耗尽。历代诺曼底公爵都知道,国家的和平需要贵族集团服从统治,因此他们严格限制封臣修建城堡。然而,罗贝尔统治时期,这样的规定几乎被完全打破。威廉的亲人大多为伯爵,他们都拥有效忠自己的领地和不止一座城堡,但仍没有发现任何不继续修建城堡的理由。罗贝尔的去世刺激了贵族的野心,他们利用威廉的财富扩张自己的势力。擅自修建的城堡纷纷涌现,遍布诺曼底,中央权威进一步遭到削弱,但身在鲁昂的幼主和他的谋士无力阻止。

威廉成为公爵的第二年,随着其叔祖父的去世,局势进一步恶化。随着首领的去世,再也没有人具有掌控这批保护人的威望,他们为了权位互相争斗。此时,谁控制了威廉,谁就明显更具优势。因此之后几年,他们将年轻的公爵视作棋子,谁一时得势便将威廉控制在自己手中。

随着威廉的随臣互相争斗,动荡的局势逐渐蔓延。由于新城堡的建立,中央政府不可能掌控公国,甚至连小小的骑士都开始寻求自己的权力,以图建立实质独立的诸侯国。更糟糕的是,他们也竞相软禁并控制威廉。

整整十年威廉不得安宁,保护人越来越少,为了在你死我活的斗争中占据主动,把他从一个据点推到另外一个。无情的绳索越系越紧。小公爵的老师在回家的路上遇害,一批谋士遭到屠杀。阿尔法斯特之子奥斯本外交能力出众,是著名的“调解人”,他甚至在病床睡觉时都采取了预防措施,但仍不足以自保。一名刺客成功地从侍卫眼皮底下潜入,面对惊恐万分、正要喊人的奥斯本,直接割破其喉咙。

尽管同样作为保护人的吉尔贝伯爵(Count Gilbert)和阿朗伯爵(Count Alan)得以团结起来,但公元1040年吉尔贝死于围攻叛乱城堡的战役,第二年威廉的老师和阿朗也遭到刺杀。

威廉最终能幸免于难,是因为贵族们意识到动荡的诺曼底更符合他们的利益。弱小的公爵不会构成威胁,绝对是比强硬人士更好的选择,因为后者将不可避免地利用刺杀行动获取权力。贵族真正想要的是在自己的地盘上不受打扰,而年轻的私生子威廉几乎无法干预他们的事务。让他因惊恐而走开,自己便可为所欲为,这岂不是好得多?

主教贝莱姆的伊夫二世(Yves Ⅱ of Belleme)便是一位可憎的权贵。为了迎娶一位更出众的女子他杀害了前妻,还在公国境内建立自己的势力,确立了自己的地位。面对鲁莽入侵自己领地的政敌,伊夫一路追杀至附近的大教堂,并强行闯入。由于大门结实,手下的骑士无法破门而入,他便将教堂烧成灰烬,困在里面的敌人自然不能幸免。伊夫似乎从来没有想过这样的做法对一名主教而言很不合适——即使是像他这样世俗的主教。贝莱姆的主教和其他贵族一样,不能容忍任何挑战自己权威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