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6章 第三次打击(8)

很多时候,媾和不一定比坚持抵抗代价更大。

如果按华西列夫斯基的策略继续下去,红军当然能不断推迟决定命运的那一刻到来,但反过来也避免了决定性结果的出现——无论是好是坏!所以朱可夫的结论是,斯大林即便同意南北两路向心进攻,出发点也不是为了将战争继续打下去,恰恰相反,他在寻找体面而稳妥的媾和之路,华西列夫斯基的拖延战术注定因不符合政治前提而不会获得采纳。

就朱可夫而言,他其实还有一个最优选择,那就是立即利用现有局势和条件迅速和德军媾和——因为英国人试图媾和的风声已传了过来,一旦英国投降,东线压力将进一步增大。至于美国人,他不认为罗斯福有什么反扑能力,他们自己至少首先要解决马岛问题。

实践证明他的猜想是正确的,莫洛托夫用一句“合格的总参谋长”来形容华西列夫斯基,就把这种“书生意气”诠释得淋漓尽致。但就如何媾和斯大林显然还有不同想法,否则他也不会置朱可夫的“最优方案”于不顾,偏偏选择次优方案,并还琢磨着打上一仗。

“对停战这件事,基层的同志到底怎么看?”斯大林已从贝利亚手中获取了一些民众意见,但他还是有些不太放心,要再找别人印证落实下。

“基层的声音很复杂。”莫洛托夫叹了口气,“一部分同志认为,战争进展到这个程度,红军取得军事胜利的机会极其渺茫,学习列宁同志签署第二个布列斯特合约虽然痛苦,但还有东山再起的希望,这以领导干部、中级以上军官比较普遍;一小部分同志认为,战争打到现在,我们很困难,但敌人同样困难,继续坚持的话曙光可能会出现在眼前;还有极少一部分同志认为,不能和敌人签署这种合约,但也不能再在这里坚持下去,建议将党和国家机构搬迁到远东和西伯利亚去,一部分红军化整为零在沦陷国土打游击战——该策略借鉴了中国的例子,南京政府在丢掉大部分精华国土后不与日本和平,更不与日本傀儡政权发生关系,而是搬迁至西南地区持续抵抗。”

按照莫洛托夫的概括:第一种意见主张学列宁;第二种意见主张学巴黎公社,第三种意见主张学中国,不过他很巧妙地避开了自己的倾向性意见。

斯大林把目光转向伏罗希洛夫,后者回答道:“我个人认为第三种不是好办法,苏维埃和中国情况不同,远东和西伯利亚人口太少,不到全国总人口的10%,经济基础羸弱,根本无法长期坚持。而中国西南地区虽然发达程度比沿海要差很多,但差距并未像我们这么大,而其人口密度不算低,重庆政权在情况最恶劣时至少还拥有全国总人口的40%;至于第二种嘛,我认为要掌握斗争的策略。”

所谓策略其实就是指当初列宁如果同意党内多数派与德国硬拼到底,新生的布尔什维克政权立即就会变成第二个巴黎公社。伏罗希洛夫是斯大林心腹干将之一,打仗水平完全辱没了元帅这个称号,但政治力与察言观色、揣摩上意的水平超过了大多数人,不然最初五大元帅被清洗掉三个,另一个布琼尼现在靠边站,只有他还活得有滋有味,要是没点水平,早就成了内务部的祭品了。

斯大林点点头,伏罗希洛夫的意见其实很明确:第三条不是好办法;第二条是死路,唯一能选择的就是第一条。

“看来大多数同志赞同第一条办法。”斯大林慢条斯理地说道,“这说明党中央前段时间的秘密行动和决定是得到群众拥护的,是反映了大多数人根本利益的,你们认为呢?”

莫洛托夫和伏罗希洛夫对望了一眼,又沉思了片刻,又不约而同地点点头。

看到两人如此表态,斯大林不由得松了口气:刚才他这句话如果谁从表面意思上去理解,谁就是不折不扣的大傻瓜——比如可怜的华西列夫斯基就可能掉进去。刚才这问题的隐含用意是问这两个心腹手下:如果斯大林代表党和国家与轴心媾和,是否能继续得到多数人的赞同?是否不影响党的地位和领袖的地位?

所以这两人要沉思后才敢点头,如果他们轻易点头,一旦消息走漏出去遭到党内外群起反对,莫洛托夫和伏罗希洛夫很快就会被当成替罪羊推出去。

“你和里宾特洛甫的和谈情况怎么样?德国人会不会突然变卦,提高条件?”

“德国人的条件摆在那里,至少现在还没调整。”莫洛托夫补充道,“相反,里宾特洛甫一再向我保证,希特勒没有彻底消灭布尔什维克的意图,更没有清算主要领袖的想法,他想得到一个排除了苏维埃,以德国为核心的欧洲——拥有相同价值观、意识形态和政权组织,为排除对其威胁最大的竞争对手,他发动了这场战争。他表示,今后两个俄罗斯各自独立,弗拉索夫的伪政权将被他吸收到一体化的欧洲,至于我们,完全可以独立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