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一石掀起千层浪(第18/25页)

驻军开封的杂牌军将领万选才过去曾是张钫的部下,刚刚才被阎、冯授以河南省主席。他告诉从郑州逃回来的张钫:“您这次去郑州真是危险极了,冯不原谅您,要逮捕您,回来就不要紧了。过两天孙殿英要来,我俩会到洛阳去向冯疏通。”

虽然万选才这么说,但对张钫而言,危险仍如影随形。这时他仍未忘记自己身负赈济灾民之责,经过两昼夜不眠不休的努力,在将救济款和存储的粮食全部发放到灾民手中后,他才乘卡车离开开封。

张钫先登泰山,继而打算由青岛转赴天津蛰居,并从此闭门谢客。可是他下泰山的那天晚上,却被驻军山东的马鸿逵知道了。马鸿逵乃西北军旧人,知道张钫曾是冯玉祥帐下的重要谋士,因此一边向蒋介石和韩复榘报告,一边把张钫“请”至济南。

中原大战的潘多拉魔盒一打开,不仅冯、阎红了眼,蒋介石也几近失态。在汉口召开的军事会议上,他的声音尖锐刺耳,并且不时挥舞着拳头,一副声色俱厉的表情。与会者从他的训话中不时能听到“杀、杀、杀”的字眼,那情形,就好像老蒋自己也正持矛持戟,在战场上冲杀一样。

从会场上走出来,将领们相视愕然,神情极度不安,显然他们也都被蒋介石的情绪给感染得不轻。

自接受杨永泰“削藩策”后,蒋介石遇到的各种各样的挑战可以说从来就没断过,但哪一次挑战也没中原大战来得这么剧烈和严峻,其心情之紧张与惶恐可以想见。

听说张钫在济南,蒋介石大喜过望,连忙让韩复榘等人去对张钫进行劝说,约其至徐州一晤。

张钫本不愿再过问时事,可惜这已经不是他能决定的了。到济南后,他得知,自己在开封的家已被冯玉祥查抄,和他有关系的军政人员多被捕杀,老母也被迫自陕西入晋逃往天津。

冯玉祥斩尽杀绝、诛连九族的举动,无疑把张钫逼上了梁山。蒋介石对他则是另外一种态度,在济南的蒋系军政人员,从韩复榘起,都在蒋介石的要求下,逐一前来拜访说好话,要张钫去徐州。

有人讥讽蒋介石有用人之量,所以何应钦、刘峙、顾祝同虽然才能平庸,却也能被拿来充关羽、张飞、赵云,而根本想不到替换更强的新人。不过话说回来,蒋之用人尤其是使用政治型幕僚,确有冯、阎不及之处,起码人家是知道哪一种谋士有真材实料,而且也肯拿出三顾茅庐般的诚心诚意。

张钫一来无路可走,二来盛情难却,遂应约前往徐州。

5月8日,张钫在徐州蒋介石的专车上与蒋见面。蒋介石说他要讨伐冯、阎,即日起兵,并且马上和张钫商讨起了作战计划。

张钫虽早就被冯玉祥排斥于决策层之外,但对旧部万选才的情况非常了解。当谈到万部固守的归德城时,他告诉蒋介石,归德现由万选才的部将万殿尊防守,万殿尊最不禁打,一攻即下,不过以后当中央军前进至兰封时,就很难通过了。

听张钫说完这句话,蒋介石拿起地图正准备察看,刘峙、杨杰等将领幕僚入帐。张钫一见,便很自觉地退了出去。

当天日落时,蒋介石统兵西进,向反蒋联军发起进攻。

银弹外交

中原大战的整个形势是,陇海线位于全局中央,津浦、平汉是其左右两翼。蒋介石认为,陇海线的得失胜负,对战局走向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他不仅亲自对这一战场进行指挥,而且把主要兵力都用在了这一方面,手下能打一些的将领及其中央军精锐部队几乎全部部署其间。

按照郑州会议的决议,阎、冯在战略目标上曾将徐州与武汉同等看待,即陇海、平汉两线兼顾,但在两边幕僚的建议下,最后决定将战略重心集中于徐州。起初由晋军单独主打陇海线的计划,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也调整为晋军、西北军共同主打陇海线。

阎、冯任命徐永昌、鹿钟麟为陇海线的前敌指挥官,所使用部队包括晋军的三个主力军以及西北军的孙良诚、宋哲元、孙连仲、吉鸿昌等部,在各自体系中都是战斗力较强的劲旅。

战略可以随时调整,距离却不能任意加以改变。在战争初期,西北军除孙良诚、宋哲元、庞炳勋等部驻于关中平原,离陇海路较近外,其他大多东调不易:张维玺、刘汝明驻于陕南,沿途需经过山岳地带,行程艰难,而且还受到襄樊一带中央军的牵制;孙连仲更是远在甘、宁、青,全靠徒步行军,要到达陇海战场需花费更多的时间。

与之相比,蒋介石掌握着铁路和航运等主要交通线,军运便捷,短时间内便可将兵力集中于陇海战场。

冯、阎经过磋商,决定采用败中取胜之计,即在西北军全部到达陇海线之前,先以晋军、杂牌军为主打。其中,作为杂牌军三大主力的石友三、万选才、孙殿英又用在晋军之前,分三路向徐州搜索前进。若行动顺利,自当按计划直取徐州;若遭遇挫败,三部抵敌不住,则诱敌深入,撤至晋军两翼,此谓“先计败”。之后等西北军赶到陇海线,便合兵一处,对中央军实施两翼包抄,此谓“后计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