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一石掀起千层浪(第19/25页)

5月11日,中央军与陇海线上的万选才、孙殿英开始大规模交战。万选才所部对外号称十万,其实只有五六万人,战斗力不济。孙殿英仅有近万人,打起仗来更差劲。激战几天后,万、孙两军渐渐不支,于是只得按照“先计败”的预定计划节节后退,其中万部退至归德,孙部退至亳州。

张钫说万殿尊不禁打,蒋介石便决定把刚刚训练好的教导第一师(以下简称教一师)拉上去试试身手。

蒋唐战争之前,蒋介石曾邀唐生智帮他重新训练中央军,还说已找来了德国顾问。事实上,早在第一次编遣会议召开时,蒋介石身边就已经有了德国顾问。即便是开会期间,他也几乎每天晚上都要让德国顾问给他上一节军事课。

后来随着蒋桂战争结束,蒋介石的地盘和税收都有了大幅增长,其建军条件也是“鸟枪换炮,越吹越壮”,最让他感到得意的就是建立了教一师。

教一师是蒋介石按照德军制式,并聘请德国顾问进行训练的第一支新型部队。该师共辖三个步兵团、一个骑兵团、一个炮兵团和一个工兵营,新兵多为由江苏各县征来的青年壮丁,装备的武器则全部从德国购进。

当时国内的步兵建制通常是一营四连,但教一师是一营三连,三连之外再配一个重机枪连和一个小炮排。所谓小炮,乃是平射曲射两用步兵炮,或者是高射平射两用机关炮,其威力要超过迫击炮,而在一般部队,一个营里别说配置德国小炮,能有两门迫击炮可用,就得向上磕头烧高香了。

教一师不仅装备优良,而且官兵的待遇也比其他部队要好,军官穿呢子军服,士兵穿黄卡其布军服,一看排场就不一样。

可是漂亮和实用并不能完全画等号。归德之战是攻城战,也就是搬着云梯不顾性命地往上爬的那种。教一师官兵均缺乏实战经验,打这类硬仗、恶仗,远不及那些成天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的职业老兵,结果攻了半天也攻不下来。

教一师攻城不下,蒋介石只得另谋他法。

作战期间,杨永泰一直随军参赞。他的“削藩策”可概括为“四法对四军”,即以经济方法瓦解冯玉祥的西北军;以政治方法应对阎锡山的晋军;以军事方法解决李宗仁的桂军;以外交方法对付张学良的东北军。依靠“四法对四军”,蒋介石先后度过了编遣会议、蒋桂战争、蒋冯战争等一系列危机。

现在这套谋略里面有的东西仍然适用,比如那个“以经济方法瓦解西北军”。只不过杨永泰又重新进行了引申,名之为“银弹外交”。

归德城内设有孙殿英的军官学校,该校校长为黄埔一期生,蒋介石派人与这名校长和另外一名黄埔出身的教官进行了联络。两人作为内应,打开归德大门,把教一师放入城内。

万部在撤退出城后又遭到教一师的伏击,部队大半被缴械,万殿尊本人也被俘虏。

闻知部将折戟,身在开封的万选才急忙将防务交由晋军,星夜赶到前线进行督战。途中他路过刘茂恩军部驻地,于是决定先见一见刘茂恩。

刘茂恩是附属于晋军的杂牌,归晋军直接指挥,但在部队部署位置上,万部位于战列部队之前,刘部位于战列部队之中,万选才觉得既来前方督战,便有必要跟刘茂恩打声招呼。

万选才和刘茂恩并不陌生,他们曾经是一道打江山的哥们儿。

你为什么这样消极

早在辛亥革命时,张钫在陕西振臂一呼,率部出潼关讨伐清军。彼时刘茂恩的哥哥刘镇华乃张钫的手下,后来刘镇华独立发展,下面才有了万选才和刘茂恩。也就是说,若追溯起来,他们这些人都是由张钫带出来的,张钫是他们的“师公”。

刘镇华在清末时中过秀才,是个正统思想很浓的人。他认为蒋介石把持中央,“挟天子以令诸侯”,以后一定能成功,因此虽为杂牌,然而拥蒋之心坚决。这使得刘氏兄弟在蒋冯战争中站到了蒋介石一边。

万选才则是土匪出身,他虽由刘镇华收编,但一直对刘氏兄弟心怀不满,原因是刘镇华在军需、人事及作战任务的分配上,对他的弟弟刘茂恩多有偏袒。

感到在刘部无发展空间,万选才便趁蒋冯战争的空隙叛刘投冯。刘氏兄弟猝不及防,在腹背受敌、进退失据的情况下,只得暂时投阎自保。

刘部是杂牌。杂牌就跟孤儿一样,虽然看似到处都可以找到养父、养母,但你不是人家亲生的,得到的待遇就完全不同,尤其阎锡山素以悭吝著称,做他的杂牌就更为不易。

自从投阎后,刘部一直处于“饥寒交迫,困难万状”的境地。有一年冬天,大雪纷飞,冰雪载地,而刘部还穿着单衣,一夜之间竟冻死了三十七人。刘茂恩请阎锡山发给棉衣,得到的复电却是“库无存储,无衣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