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下地雷

无论“神风敢死队”的威胁有多么严重和可怕,麦克阿瑟都不会转舵回撤,因为撤退不仅意味着战役的失败,也等于“给自杀飞机戴上了胜利者的桂冠”,这绝不是他的风格。

原本,哈尔西准备再次空袭台湾岛,以阻止日军从台湾岛派飞机支援吕宋岛。但在麦克阿瑟的要求下,哈尔西推迟了这次攻击行动,转而为美军舰队提供力所能及的空中援助。

另一个收到紧急增援令的是肯尼,他从民都洛岛上派出了所有飞机。

民都洛岛是麦克阿瑟在吸取莱特岛的教训后,精心选择的攻击目标。这座岛上的土质坚实而干硬,修建机场最为理想,美军登陆当天就开始修建两个简易机场。五天后,肯尼就把战斗机转移到民都洛,从而形成了与莱特岛迥然不同的支援环境。

美国海军舰载机和陆军飞机不间断地进行空中巡逻,加上舰队本身严密的防空火网,把日机造成的损失降到了最低,舰队逐渐接近吕宋岛西海岸。麦克阿瑟凭栏远望,他看到了陆上熟悉的界标,那是马尼拉、巴丹、科雷希多,一个个曾饱含着悲伤、孤独和献身精神的地名。

美军选择的登陆地点,是菲律宾西北部的仁牙因(一译林加延)海滩,三年前,本间正是在大致相同的地方抛锚的。在某种程度上,这也再次体现了麦克阿瑟要改变“一去不复返”格言的决心,他要在同一个地方,用同一种方式实施自己的复仇计划!

麦克阿瑟认为“没有比这更完美的计划了”。为了成功实施这一计划,麦克阿瑟在战役发起前采取了一系列疑兵手段,试图把山下的注意力移向吕宋岛的南部。

该做的和能做的都做了,这些疑兵之计究竟有没有效果,还得看登陆时日军的反应。

1月9日拂晓,1000多艘美军舰船挺进至仁牙因海岸外。按照通常的两栖作战程序,舰炮和舰载机先对滩头来了一番“刷洗”,沙滩上的沙土被炸起几十米高,飞机尖厉的呼啸声足以震痛在场每个人的耳膜。

上午9点30分,登陆部队乘坐着2500多艘登陆艇,向海滩发起冲击。海上景象立刻变得壮观无比,视野内密密麻麻的全是舰船,除了普通登陆艇,还有履带登陆车、“鸭子”、登陆炮艇、水陆两用坦克等各种登陆装备,这些装备不仅能把士兵送上岸,还能直接参加抢滩作战。

麦克阿瑟做好了大打一场的心理准备。日军大本营把吕宋战役称为“决定性的战斗”,东京电台更是已经绘声绘色地描述了美军登陆吕宋岛的意图,并且说这一行动将遇到“战争史上最热烈的一次迎接”。

“鸭子”。正式名称为DUKW,一种六轮两栖卡车,同时也是第一种可在驾驶室内改变轮胎气压的车辆,它的轮胎可完全充气以应付硬地路面,亦可降低轮胎气压以适应沙滩那样的软路面

实际情况却是日本人的反应出奇地平静,毫无“热烈欢迎”的迹象,与几个月前莱特岛登陆的情形相比,有天壤之别。在美军看来,仁牙因滩头的防御阵地哪里是不堪一击?简直就是空的。

麦克阿瑟由此判定,他先前采取的疑兵手段已经成功,山下受骗上当,肯定已经把部队向南移动了,否则仁牙因滩头的防守不会如此空虚。

然而,这次他低估了对手,山下不仅没有受到干扰和迷惑,相反还准确地预计出麦克阿瑟的主要突击方向,甚至连发起登陆的具体日期都猜到了。

山下不是没想过加强滩头防御,但他缺乏防守滩头阵地的重武器,比如大炮。之前,他一时大脑膨胀,曾想发明一种反登陆武器,专门用以炸坦克,并命名为“山下地雷”。

所谓“山下地雷”,其实就是在细长圆筒里装上炸药。做完之后,有没有用也不知道,得先试验。试验那天,司令部、兵器部来了近千人捧场,山下站在了最前面,迫不及待地要向众人展示自己的智慧成果。

整个操作过程是,日军出动一辆“活坦克”,向另一辆被飞机炸坏、无法动弹的“死坦克”驶去。靠近后,坐在“活坦克”里的士兵从炮塔里探身出来,向作为假想攻击目标的“死坦克”投掷“山下地雷”。

单纯从炸药的装填量来看,试验是成功的。在一阵爆炸声和黑烟里,“死坦克”被炸得四分五裂。不过也正因为炸药填得太多了,爆炸气浪一下子吹向旁边的观众,好几个人都被炸药的碎片击伤了,其中就包括站得最靠前的山下。

山下受伤的是腿部,伤势虽不算太严重,但这是他一生中唯一的负伤。为保住自己的面子,同时也是为了避免动摇军心,山下一边按着腿,一边低声关照来搀扶他的人:“稍微碰了一下,没什么大不了的,对谁也不要讲。”